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疆重镇,素有“丝路明珠”之美称。名城诸多景观中,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有着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观。
这座名城的灵*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则是高台民居。“高台民居”面积仅有喀什老城的十分之一,可它却几乎涵盖了喀什老城建筑的所有风情。高台民居是*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多米*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年历史。这里的特色民居建筑多以土木、砖木构成,是研究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建筑特色的重要物证,也是喀什古城神秘色彩之一。
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现在的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崖上。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高崖上形成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奇特的民居建筑。高台民居现有居民六百多户,全都是维吾尔族。
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维吾尔族的宗族观念很强,民居文化中的核心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因此许多民居都相传了七、八代人。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这里随处可见“过街楼”、“半街楼”以及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等个性十足的泥巴房子。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这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一户挨着一户。
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而修建,不受对称等观念束缚。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出进,崖下四层即可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阶到达任何一层。
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住室、客厅、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土炕占去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客厅墙壁上壁柜更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多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龛,数层不等。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住宅和客厅墙壁上还挂有和田地毯。
庭院内都是果树成荫,环境幽雅。大一点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回廊下有护栏条都是木匠旋制出来的,圆形粗细间隔长短不一的木质护栏。回廊里有土坑,铺上花毡地毯,院内的葡萄架连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顶。
高台民居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其风格特点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它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及历史底蕴所在。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