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刚刚进入第三个十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上,重庆、四川即将迎来未有之大变局。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月6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指出,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味着在国家层面上赋予成渝两地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带动整个西部更广大地区的发展。通过让成渝在中国内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来探索寻找可行的区域协同发展解决方案,共同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认为,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1、从经济区、城市群到双城经济圈
年,重庆恢复直辖,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一年,四川省社科院原学术顾问林凌教授,完成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指出,“成都与重庆必须合作,建立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经济圈。”
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里,重庆、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年,成都市领导赴重庆签订了《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成渝经济区概念的首次提出,则起于年。当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努力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年4月印发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分别提出到年、年,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和完成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跨越。
从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到此次中央首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个重要时段,不同的名字,各自意味着什么?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比如,《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就强调,以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培育发展中小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双城经济圈与城市群相比,更加突出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对整个川渝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以此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从本质上来讲,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现在经济活动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是大的趋势,更加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而且成渝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还不够,所以用了双城经济圈的提法。
冯奎表示,强调“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要充分发挥重庆和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则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是与现在城市群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之前的城市群规划比较大、城市数量和人口比较多,缺乏抓手。而都市圈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抓手,先把都市圈做好再推动城市群一体化。”
在笔者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还与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控制特大城市的规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一度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遵循。
比如,去年12月15日,《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议也提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2、成渝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注意到,相比其他规划的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地区的开放高地前特别加了“战略”二字。由此看见,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寄予厚望。那么,为什么会是成渝地区呢?
首先,一系列数据表明,成渝地区的竞争力在整个西部地区处于引领地位。经济总量方面,年四川、重庆的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33.46%,领先优势相当明显。同年,重庆和成都年经济总量分别达到了2.03万亿元和1.53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5和第8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西部城市。
外贸方面,年四川、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以上,分列中西部地区第一和第三位。去年以来,在全球贸易增长停滞的大背景下,川渝两地的外贸进出口仍旧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统计显示,年前11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6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0.6%,高出全国整体增速8.2个百分点。同期,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亿元,同比增长13.4%。这也意味着川渝两地外贸进出口总额在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占比将继续攀升。
年1月渝新欧第二次测试班列川渝两地外贸进出口强势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近年来重庆、成都加快出境出海大通道建设,推动高水平开放。年3月、年4月,重庆和成都分别开行的中欧班列,在推动全球物流供应链改造的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成渝地区与欧洲市场的时空距离,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陆时代”。
回顾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相对封闭的四川盆地,反而会率先开通中欧班列?在笔者看来,四川盆地正是拥有一条连通开放性海洋文明的长江,才使得这里的人有着外向和开放的意识,进而敢为天下先。
时至今日,重庆、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依旧是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带动产业最强的两大中欧班列。截至年底,两地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列,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
除了让人津津乐道的中欧班列外,重庆还是连接“一带”与“一路”的陆海新通道重要发起者、推动者和运营者。年9月25日,由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打造的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班列(陆海新通道前身)实现首发,比传统的“重庆-上海-新加坡”线路运输时间缩短15天左右,在解决西部地区出海难问题的同时,还助推中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不仅预示着陆海新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地区也成为最大的赢家。具体来看,一方面,规划明确了重庆、成都至北部湾的三条主通道;另外还赋予了重庆、成都的枢纽地位。比如,充分发挥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发挥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增强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笔者看来,随着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将成为盘活区域合作架构、贯通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重庆、成都依靠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实现对外开放的陆海统筹,可有效地联贯中国大西北与大西南、联通中国西部与东盟、东盟和欧洲等地,实现内陆开放、沿边开放、沿海开放的协同推进。不仅如此,成渝地区还可以依托重庆港口在中国西部地区无可代替的优势,把欧亚、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转口贸易,链接到长江流域各个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3、川渝如何推动出境通道建设?
基于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及长江*金水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价值。因此,未来川渝合作的重点之一,就应该围绕着共建共享国际物流大通道而展开。那么,川渝又该如何共同推动出境大通道建设呢?
一是提高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打通进出四川盆地的铁路干线,比如川藏铁路、隆*铁路扩能、渝昆高铁、郑万高铁等项目,强化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关中城市群、云南滇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的对外联系。
尤其是川藏铁路和隆*铁路扩能项目,对于提高双城经济圈的开放能级,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者将与已经启动开建的中尼(泊尔)铁路,构建川渝地区等地进入南亚经济板块重要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后者将与规划中的*百(色)铁路,成为西部地区又一条便捷的出海铁路大通道。值得一提的是,隆*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改造已经写进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百铁路也进入可研阶段。
二是共同争取国家货运机场、广安—涪陵—柳州铁路、沿江货运铁路、成南达万高铁、渝西高铁等重大项目落地,共同推进长江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提高长江上游航道通航能力,以此破解泸州、宜宾及重庆等地的航运发展瓶颈。此外,川渝还应加快推动利泽航运枢纽建设,提高嘉陵江航道通行能力。
三是双方共同谋划新的出境出海通道。比如,去年11月《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已提出,规划建设重庆—喀什—印度洋(瓜达尔港)新通道,有鉴于这条连接印度洋的国际物流通道,前期准备周期较长,启动难度较大,因此,可以考虑由重庆、四川共同推动。
四是加大重庆港口群与四川方面的合作力度。四川虽然也有宜宾、泸州这样的临江港口城市,不过,其通行能力显然无法与处于更下游的重庆港口群相比。因此,川渝提高港口合作开发力度,以便更好地发挥长江*金水道在推动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万州新田港事实上,去年3月,《四川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开始谋划,建设达州—万州铁水联运港,开辟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接下来,两江新区果园港、涪陵龙头港、江津珞璜港、合川渭沱港、忠县新生港等港口也应该考虑,与临近四川城市进一步打通物流供应链通道。
而对重庆港口群来说,当务之急除了加快推进铁路专线建设,提高铁公水多式联运水平外,还应在果园港、珞璜港、万州港、涪陵龙头港设立综保区或者保税物流中心基础上,争取在其它有条件的港口,增设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提高货物通关便利。
泸州港五是加快推进泸州、内江、荣昌、永川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这四地中,泸州拥有港口、自贸区、省内第三大民用机场等优势,且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至北部湾这条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内江作为四川重要的铁路枢纽,是四川南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川南城际铁路,将把内江和泸州紧密联系起来,届时,将进一步放大内江的物流枢纽优势;荣昌则在积极争取货运机场落地,以便围绕着货运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永川对外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的一体化交通格局。
因此,如果能将四地的优势聚合起来,构建起高效多式联运体系,争取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泸州港为临时口岸),那么就可以有效建立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以及双城都市圈的联系纽带,并助推“中部崛起”。
就在去年7月,由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和重庆市荣昌区、永川区四地*府签订的《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泸内荣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加快泸内荣永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物流枢纽,共筑成渝城市群发展重要支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