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位于中国最西部的*喀什地区,帕米尔高原东麓,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联结处,平均海拔超过米,是中国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县。
高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总人口大约4万,其中超过80%是塔吉克族,客观条件让这里发展滞后,曾经是深度贫困县。
在*中央援疆战略引领下,从年起,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县。
广东省委省*府、深圳市委市*府对援疆工作极为重视,**一把手亲自挂帅,部署、谋划援疆重要决策,协调、督办援疆工作开展,推动深圳援疆工作快速、全面、有序进行。针对塔县基础薄弱、脱贫任务艰巨实际,深圳市创新实施“一区包一县”机制,由福田区对接帮扶塔县,助力塔县实现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
塔县海拔高,但深圳援疆干部的斗志更高。大家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工作要求更高”的精神,以舍家报国的忠诚、热血和勇气,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等多重困难,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给这里的发展注入了“深圳基因”,与当地*员干部群众一道接续奋斗、攻坚苦干,在这片西陲大地上写下了新时代“高原传奇”。
十几年过去,道路、楼房、医院、学校、产业发展、就业收入,一项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被解决,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仅年上半年,就有80个万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近54亿元。昔日的贫困之地已经呈现腾飞的态势。
现在,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塔县人的生活,解码塔县的发展如何破题,探寻“深圳基因”在这里的生长奇迹。
01一项产业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
塔县彩云人家民俗村村民库尔班江·洒木沙克最近在接待客人时,总不忘自豪地介绍,“我们县城附近的红其拉甫机场已经建好了;机场正式通航后,你们下次来旅游,就可以坐飞机直达塔县,深度体验原生态的高原风光……”
壮丽的帕米尔高原风光。
塔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里一县临三国,风景奇绝,盘龙古道、慕士塔格峰闻名中外;石头城、公主堡的传说源远流长;瓦罕走廊曾经走过法显、玄奘;每年春晚,巍巍昆仑,云端哨所红其拉甫边检站的官兵都会给全国人民拜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响全国,鹰笛呼啸、鹰舞雄壮,叼羊大赛、世界名画《塔吉克新娘》引人入胜……民族风情给这里披上了神奇的面纱。
千年石头城源远流长。
深圳瞄准了塔县独有的禀赋和资源,探索出了文化与旅游援疆的新方法、新模式,从提升塔县软实力角度和形成系列常态机制入手,扎实开展文化援疆和旅游支持工作,激发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国门(红其拉甫口岸)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
从年以来,深圳每年都安排大量援疆资金,推动塔县开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援助红其拉甫口岸(国门)建设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引入了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对帕米尔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助力帕米尔旅游区被评为“中国国际高原风情旅游目的地”并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评审及授牌;
推动坎儿洋村开展旅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促使坎儿洋村成功创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推动拍摄反映帕米尔文化的儿童故事影片《鹰笛·雪莲》并进行全国公映;拍摄影视作品《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该电影是根据六位援疆干部的真实事迹改编,今年7月22日在*乌鲁木齐市首映;
创作“时代楷模”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英雄事迹音乐剧《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并推动巡演;
启动塔县文史库及重点遗址申报项目,保护塔吉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迹;
开展民宿和牧家乐软硬件创业培训,引导塔吉克族农牧民自主创业增收;
多角度、多渠道、多维度、全方位对塔县进行全域旅游宣传推广,塑造“*是个好地方,做冰山上的来客”的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边界,大力促进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深圳援疆前指今年还将联合喀什地区、塔县举办“帕米尔·首届国际(喀什塔县)民族音乐节”,汇聚南疆民族音乐并具有国际元素的现场演出,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国际性音乐盛会。
奇妙的塔县盘龙古道。
今年7月10日,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联合喀什地区行*公署在深圳举办“*是个好地方——不到喀什不算到*”喀什旅行季专题推介会。
喀什旅游宣传短片同时上线深圳地铁站台、电子导标、电子媒体屏播放,涵盖10条主要线路3万多块电子屏。
喀什旅行季专题推介会在深圳举行。
千年石头城、阿拉尔金草滩、红其拉甫国门4A景区、红色戍边强边文化园、盘龙古道、塔莎古道、瓦罕走廊……塔县的这些知名景点在推介会上受到大家的热捧;各种旅游优惠*策和大礼包更是直接为塔县引来了大量客流,引爆年塔县的旅游旺季。
牧家乐经营者阿孜纳·库尔班在这个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他高兴地说,“今年太旺了,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十几拨客人,周末客人多时每天超过50人,每月收入可达几万元。”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阿孜纳·库尔班和妻子两人忙不过来,于是又请了几位村民帮工。
动感十足的塔吉克族歌舞表演。
“我们的客人一拨接一拨,客房一直被订满了。”塔什库尔干乡瓦尔希迭村村民玛依努尔古丽·依克木笑着说,“没想到今年来塔县旅游的人会这么多。”
瓦尔希迭村改建成“彩云人家”民俗村。玛依努尔古丽在深圳专项援疆资金的帮扶下,将自家房屋进行了改建,并购买了电器、家具等。只要来到她的民宿,不仅能够享受到优质食宿服务,还能欣赏塔吉克族鹰舞表演、选购民族手工艺品。
挂职塔县文旅局副局长的深圳援疆干部韦莹告诉记者,塔县今年来共接待游客57.98万人次,同比增长33.9%,旅游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41.05%。
02医院守护一个民族的健康
今年8月初刚生完孩子,产妇都热娜坐在病床上跟记者聊天时,气色很好。她开心地说,原本打算剖腹产,医院医生的引导和帮助下实现了顺产。
怀孕期间,深圳援疆医生经常下乡到村里宣传,让她懂得不少健康常识,医院进行产检,因此这次怀胎和生育都很顺利。
塔吉克族产妇都热娜坐在病床上看着孩子,气色看上去很好。
近几年来,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大幅度提升,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连续多年无孕产妇死亡,各方面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塔县能有现在这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缘于深圳十几年来持续不断的援助和帮扶。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之时,南疆四地州中,因自然条件恶劣,塔县医疗水平最低,群众缺医少药情况最严重。医院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楼内连卫生间也没有,冬天患者输液时出去上厕所,回来时输液管就冻住了。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落后,老百姓若患上重大疾病,只能往喀什市跑,而从塔县到喀什市公里的路途中,一路翻山越岭,开车需要七八个小时,急诊长途转院路上非常危险,“就医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
深圳对口支援塔县之初,医院就被确定为重点援疆项目,当年即投入医院标准启动援建,其中2医院硬件设备。
项目于年5月动工,以“深圳速度”“深圳标准”迅速推进,年6月即交付使用。新建院区取得塔县医疗卫生史上的多项突破:第一次有了双排CT,第一次有了增压氧舱,第一次有了制氧设备,结束了到公里以外的喀什市拉氧气瓶的历史,第一次有了可供全院使用的发电机,第一次有了全县仅有的2部电梯,第一次有了净化手术室,第一次有了ICU和新生儿ICU。
医院的落成,使塔县医疗水平从全喀什地区倒数第一跃升至中上游,有效解决了塔县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新医院启用当天,许多塔吉克族同胞专门从周边赶到县城,看一医院。当地群众说,医院的建成,使得他们的医疗条件提升了至少30年,并亲切地称之为“医院”。
年7月,医院“医院”正式揭牌。
年4月,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和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签署了广东-深圳医疗人才“大组团式”援疆战略合作联盟协议,探索构建“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智力帮扶新机制,全力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和柔性援疆。
年以来,深圳市共为塔县选派了50多名医疗卫生援疆干部人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及科研突破近项,通过医术交流、诊疗示范和医务培训,培养塔县医疗卫生人才0余人,“组团式”帮扶塔县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年7月20日,医院“医院”正式揭牌,成为新医院。
“深圳市全力援建医院,医院的硬件设施;深圳市医疗专家也分批来此援疆,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手术教学,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医院妇产科住院医生依斯尼丹感动地说,深圳援疆医生来到医院挂职后,经常开展妇产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处理诊疗流程的培训;大家学到了很多疑难杂症的处理新技术,在子痫、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等危重症抢救方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挂职医院院长的深圳援疆医生彭艳(中)为妇产科医生进行新生儿护理临床指导。
患了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的73岁塔吉克族老人排孜拉木米比克,在医院经过深圳援疆医生3个多小时的抢救和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心脏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出院时,排孜拉木米比克老泪纵横,拉着深圳援疆医生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谢谢深圳医生,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一家人不会忘记深圳医生的救命之恩。”
03一所学校托起一个民族的希望
排孜丽娅·塔依尔江今年9月份就要升入高三,她初中原来在北疆就读,高中才转回到深塔中学。“我很喜欢从深圳来支教的老师们,他们眼界比较开阔,了解的知识很广泛,经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女儿能从北疆转回喀什来,我真的很高兴。”排孜丽娅·塔依尔江的母亲黑阿力汗·巴克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离家近了,想见女儿很方便,孩子有什么困难需求,也能及时去帮她解决。
深塔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排练节目。
排孜丽娅·塔依尔江之所以初中要跑到北疆去读书,是因为塔县原来没有高中。
塔县教科局*组书记陈磊告诉记者,年以前,塔县只有初中,没有高中校区,由喀什地区第二、第六中学代为培养塔县高中学生。因为高原缺氧不利于学生健康生长、学习生活,深圳援建的深塔中学建在低海拔的喀什地区疏附县,这也是全*唯一一所异地办学的学校。
负责塔县教育援疆项目的深圳援疆干部钟启文说,年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按照“深圳标准”来建设深塔中学,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所涵盖初中、高中的寄宿制完全中学。
年9月开始,深圳先后选派约50名教师到深塔中学支教,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或教研组长,组织“青年教师成长营”开展传帮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技能;近年来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年本科上线率达到19%,位居喀什地区前列。
深圳援疆支教队在深塔中学组织“青年教师成长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作为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援疆干部人才,年10月,挂职深塔中学副校长的深塔中学支教组组长项冬,带着同为教师的妻子余蓓和9岁的女儿来到深塔中学,妻子参与援疆支教,女儿入读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小学。
当被问及为什么全家都搬来*时,项冬笑着说,援疆支教的使命不仅包含两地教育、文化交流,更有守土固疆、稳定发展的职责;每一个援疆人都要具备胸怀天下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克难奋进的勇气。
“深塔中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基本是靠深圳援疆老师一步步带起来的。”陈磊说,深塔中学这种异地办学的模式也得到了塔县家长的赞许。
深圳不仅帮助解决塔县孩子读书问题,还鼓励塔县学生努力考大学。同时,深圳还拨出专款,用于资助塔县考上大学的学生。
“以前在高原地区,招聘老师特别困难,更留不住人才。”深塔中学初中语文老师古丽班恰·克西说,“深圳大力支持深塔中学基础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硬软实力。学校校区设在低海拔地区后,学生没有了高海拔缺氧影响,学习状况越来越好,老师们也更加投入工作了,也能留得住老师。”
深塔中学本地老师都比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深圳支教老师来了后进行“一对一”教学帮扶,在他们的带领指导下,学校老师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
“我带过学生到深圳开展夏令营活动。学生们回来后,眼界变开阔了,觉得外面的世界和塔县完全不一样,这些对孩子们触动很大,使他们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也更足了。”古丽班恰·克西说,深圳的支教老师与深塔中学的学生互动也比较多,即使他们结束支教回到深圳后,还会与深塔中学的学生保持联系,给予引导帮助。
深圳援疆支教队老师与深塔中学学生在一起。
随着深塔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塔县的学生家长们对这所学校越来越看好。目前,深塔中学在校生已近人,基本满足了全县的中学生源就读。
阿力汗·巴克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就要上初中了,也准备报名在深塔中学就读。
04一座大桥架起一个民族的致富路
今年,班迪尔乡村民夏迪拉克·哈力克巴依经常走深塔友谊大桥到县城卖农产品,他感慨地说,“以前没有桥,到县城要绕很远的路,卖点农产品要花费半天时间在路上。现在大桥通了,我们到县城办点啥事都很方便,这真要感谢深圳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一座深塔友谊大桥,架起了塔县人民的“致富路”。
班迪尔乡与县城核心区域和国道直线距离很近,但因为塔什库尔干河的阻隔,村民出行或到县城都要绕行十几公里,很不方便,也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去年6月,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通过深入调研后,决定投入1万元修建一座大桥,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年底,深塔友谊大桥建成通车,直接打通了班迪尔乡与国道以及即将通航的塔县机场的联通瓶颈。
现在从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到国道,开车5分钟,到县城不到10分钟,极大缩短了当地农牧民的出行时间,为班乡及周边的乡村振兴和发展拓展了空间,被当地群众誉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桥”。
班迪尔乡是深圳对口支援塔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种有大量的高原沙棘、豌豆、雪菊、玛咖等特色经济作物。
在深圳援疆前指牵引下,深圳卓越集团与*黑果枸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合成立塔县卓越愿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沙棘果和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沙棘林种植将近0亩,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和就业。
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的高原沙棘。
“我家里有6大块沙棘地,原来种植时只是为了防风固沙,没有采收销售。”波斯特班迪尔村村民肉扎高兴地说,后来在深圳援疆和村委会的引导帮助下,开始采摘沙棘果出售,现在家里每年能多多元的销售收益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班迪尔乡工作的深圳援疆干部谢志远告诉记者,村民们尝到种植沙棘带来的甜头后,今年种植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为发展壮大沙棘产业,深圳援疆增加资金投入,持续扩大沙棘种植面积,为村里建冻库、建展厅,发展卫星工厂,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接下来,深圳援疆将进一步支持班迪尔乡依托靠近县城和塔县新建机场开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牧民经营民宿和乡村旅游等产业。
现代化沙棘果汁生产线。
素有“高原之舟”称誉的牦牛是塔县重要的产业,但因塔县地处高原,高寒缺氧,满是*沙石块的戈壁和稀稀拉拉的草场给牦牛养殖带来挑战,牦牛面临着体量小、产量低的困境。
“刚到塔县时,我们很多干部也相继出现不适应高原高寒缺氧环境的症状,有的甚至病倒在床上。”挂职塔县县委副书记的深圳援疆干部陈险峰说,但大家面对*和国家的重托,都带着责任和感情,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工作要求更高”的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有的是边吸氧边工作,有的是手术后立即投入工作,全力推进各项援疆项目的开展。
在深圳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的亲自过问推动下,深圳投入援疆资金万元,推动中国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和*畜牧畜牧研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合作,改扩建牦牛品种改良中心,并组建专家和运营管理团体,采取塔县牦牛和青海野血牦牛杂交的方式对牦牛品种进行改良。
去年6月,第一代杂交牦牛成功问世,出生的牛犊比改良前平均重3公斤,预计改良后成年牦牛平均体重增加40—60公斤,预估每头牦牛能为养殖户增加—0元收入。
牦牛改良专家在观察牦牛的生长情况。
改良后成年牦牛体重可增加40—60公斤。
“目前塔县牦牛的规模3.8万头,在确保农牧民吃上‘放心肉’、‘安全肉’的基础上,通过援疆项目‘现代化牛羊屠宰场’的建设,实现养殖、现代化屠宰、精细化分割、冷链运输、销售一条龙,增加单位产值,提升牦牛养殖效益,保守估计可增收0元/头,继而带动养殖量。”挂职塔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的深圳援疆干部刘珍说,年,深圳援疆前指继续在塔县开展帕米尔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通过帕米尔牦牛本品种的选育,不断扩充保种核心群和扩繁群,完善帕米尔牦牛良种繁殖体系和选育技术,助力牦牛产业进一步发展。
05一位英雄诠释一个民族的忠诚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随时都做好了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拉齐尼·巴依卡
拉齐尼·巴依卡是塔吉克族护边员,他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爱国拥*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他的爷爷、父亲也先后担任过义务护边员,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今年4月22日晚21时,由深圳援疆倾力支持打造的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地区喀什大学首演,深深地感动了各族观众。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舞台情景。
音乐剧用五幕结构讲述拉齐尼一生的历程,生动演绎了一名在帕米尔高原成长的塔吉克族少年,在成长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守边护边,义无反顾救人牺牲,化做自由翱翔的雄鹰,永远守护他一生挚爱的帕米尔高原的故事。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年,他接过祖父、父亲的接力棒,担任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年1月4日,为救落水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
年3月3日,中宣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今年“七一”前夕,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委书记、总指挥谢海生(前中)率队到提孜那甫村看望、慰问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
当音乐剧中拉齐尼·巴依卡救人场景再现时,现场一片哭泣声。观众米力古·买买提依明一边擦着哗哗的泪水,一边哽咽地说,“太感人了!我觉得拉齐尼·巴依卡就站在我眼前,并没有离去。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团结友爱、无私奉献,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员、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塔县是祖国的西陲,守边,是塔吉克族人的忠诚使命。“家是塔县,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宁可透支生命,绝不亏欠使命”,多年来,这样的爱国守边精神广为流传。
在塔县,有许许多多像拉齐尼·巴依卡一样的人。中国最大的抵边村达布达尔乡热斯卡木村,面积平方公里,占塔县县域面积近三分之一,人口却只有多名,守护着近公里的边境线。
其拉克·买买提热依木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他本人从年就投身守边护边这一事业。20多年来,他在边境线一边放牧一边巡逻,攀雪山、涉冰河,双脚走遍了塔吐鲁沟的沟沟坎坎,多次协助边防连队抓捕非法入境和偷越边境人员,先后被*维吾尔自治区授予“优秀共产*员”和“模范护边员”等称号。
其拉克·买买提说,每一个塔吉克人都会这样做,他的孩子长大了也会这样做。
今年“七一”前夕,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委书记、总指挥谢海生(右二)率队到热斯卡木村看望、慰问护边员。
中国最大的抵边村达布达尔乡热斯卡木村,有着近公里的边境线。
一个个英雄事迹诠释塔吉克民族的忠诚,塔吉克族有着“不穿*装的战士”“祖国边疆的守护神”的美誉。正是他们的热血和付出,形成了“一个帐篷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的联防格局,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宁。
接下来,深圳援疆前指将全力推动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全疆以至全国巡演,让英雄的故事传遍全国,关心支持抵边村建设和护边员工作,关心支持高原国防建设,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