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韦在上课。 勉征 摄
中新网*喀什6月12日电(勉征)年的大年初七,22岁的山东青年刘春韦踏上了济南开往*喀什的火车。刚刚辞去家乡工作的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南部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在火车穿越中国的4天3夜里,刘春韦对未来设想了许多,他为和他一样选择的教师们写下一首诗:
“八方繁华弃身去,除却吾辈谁敢当。今日来疆育桃李,他日硕果满疆香。”
刘春韦联系以前的同事朋友,为孩子们募集了4箱新衣服和一大箱文具。图为穿着新衣服的学生们。 刘春韦供图摄
最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人
刘春韦的选择,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但他知道,这不是一时冲动之下的决定。
今年1月,刘春韦看到一则喀什市疏附县的招聘公告,当地急需青年教师,希望全国的有志青年赴*工作。当时刘春韦从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毕业不久,正在山东的一家上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并且已经是公司管理层。
去*还是留在父母身边?刘春韦也考虑了很久,作为独生子,刘春韦的父母一度很反对,他们希望儿子能留在身边,工作几年早些成家。“我明白父母的担忧,但我想趁年轻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也为国家做一份贡献,让那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刘春韦在上课。 勉征摄
刘春韦的领导也挽留过他,“那边的条件你能受得了?你的工作能力不错,公司前景也好,为何一定要去呢”。
考虑再三后,刘春韦最终还是辞职来到了*,成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喀什贝西小学的一名老师。
和刘春韦同一批到来的疏附县的还有多人,塔什米力克乡的各个小学,就迎来了60多位老师。
刘春韦是四年级1班的副班主任同时教授数学课。 勉征摄
孩子们的大朋友
在贝西小学,刘春韦是四年级1班的副班主任同时教授数学课。
刘春韦说起自己的学生,总是亲切的称他们为“孩子们”,孩子们也都把他当作一位“大朋友”,师生之间关系特别融洽,孩子们常把家里熟了的果子带来送给他尝,还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有时上了一周的课感到很累,但周末看不到孩子们还特别想他们,就想赶紧去给他们上课。”
对学生们来说,刘春韦既是一位大朋友,也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刘春韦买来辅导试卷给孩子们做,每周要进行一次数学测验。有学习落后的同学,刘春韦还要用课余时间辅导孩子。班上有一个女孩第一次测试仅得了26分,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最近一次的测试中她考了72分。
刘春韦注意到,孩子们中有一些家庭条件差,为了帮孩子们多做些事。他联系了以前的同事朋友,为孩子们募集了4箱新衣服和一大箱文具。刘春韦给记者看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中每一个穿着新衣服的孩子都笑得很开心。
刘春韦和喀什贝西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们。 勉征摄
学校领导也很关心这些千里迢迢而来的老师们,校长阿卜力克木·热西提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有名学生和37位老师,其中有14位是年后陆续来的内地老师。正是这些老师,解决了乡村学校缺乏教师等难题。
“这些老师们很多是独生子女,能到这里来教书,我们非常感谢他们,希望他们能够留下。”阿卜力克木校长对记者说。
“如今家人已经很支持我的选择,我想好好在*的教育阵地坚守下去。”在刘春韦身后,墙上写着“知恩、感恩、报恩”,刘春韦相信,老师们的努力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有所体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