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东江之畔,夏日的夕阳余晖灿烂。红霞映照下的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横跨南北,如一位百岁老者,静默地眺望这方土地与江河。它在年时光的坚守中,诉说着莞邑大地在近现代史上的世事沧桑。
7月31日,东莞的诗人们相约在东江之畔,举办“穿越历史的回响”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诗歌朗诵音乐会,他们以情融诗,以声达意,用诗歌、音乐、诵读致敬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与社会前行的步伐,共同记录下这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瞬间。
三大篇章礼赞石龙发展历史
松山湖艺术团爱乐管弦乐团的乐曲《启航》拉开了诗歌朗诵音乐会的序幕。本次诗歌朗诵音乐会由东莞市文联主办,石龙文化服务中心承办。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石龙镇党委委员黄效荣、东莞市文联副主席林玉秀、东莞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叶新源、新疆喀什市文联副主席甘灵辉、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许燕转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东莞市的诗人、作家、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等文学艺术界人士参加了本次音乐会。
踏上现代化发展快车道的石龙,始终不曾忘记过自己的历史。在当天的诗歌朗诵音乐会上,第一篇章《红色石龙》的三首诗歌带大家一起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跌宕起伏的东征革命岁月;第二篇章《历史回响》歌颂石龙人对命运的绝不屈服,歌颂辛勤的工人们,礼赞每一辆开往幸福春天的列车;第三篇章《希望之城》为我们描绘了诗人眼中蓬勃生机的美丽石龙,无数美好的未来都将在这里实现。
“我站在东江畔,每隔几分钟都有一列火车过去。有的是货运,有的是客运,也有普快,也有特快专列,同时对面的中外运码头,中欧班列正在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来自新疆喀什市的诗人甘灵辉回忆起她初到石龙,站在东江畔看到的画面,感慨万千:“回望历史,其中有激越有时也有一种悲愤;展望未来,又有了一份前途不可限量的憧憬。”
这份交织的情感促使甘灵辉写下了《伫立石龙东江畔》。悠扬的管弦乐交织诗人满怀深情的朗诵,远处开过的列车隐隐穿来压过铁轨的呼啸声,时间似乎停留在此刻,也回到了曾经动荡不安的年代。
石龙三桥并立,见证时代发展进步
打开石龙地图,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广深铁路石龙南特大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三桥并立,共同承担起联通石龙两岸的重任。
年,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的建立结束了石龙只有水运的历史,也让当时的石龙成为广东地区贸易重镇,石龙的货存量、物资价格也成为省、港商业行情、物价升降的重要参考。年,日益老旧的广九铁路石龙南桥已经难以承担越来越繁忙的铁路运输,广深铁路石
龙南特大桥建成通车。年,坚守了百年岁月的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正式宣布停运,全新架起的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连通广深三、四线工程,并连接京九铁路。
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胡键勋说:“今天选择在这里举行,是因为这里靠近广九铁路。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可以感受时代的变迁,可以感受到石龙的变化和发展。”
东莞文联将打造系列诗歌活动品牌
以诗言志,为新时代抒怀,为新时代放歌。东莞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文艺工作者之家,将发挥组织优势,团结温暖全市文艺工作者和广大协会会员。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在守正创新中推出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
据介绍,在未来的系列活动中,东莞市文联将联合市作家协会、市批评家协会、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等机构团体以及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文传学院和国家、市内镇街,省、市各级媒体合作共同打造“诗香东莞”、“以诗歌致敬城市工业文明”、“莞邑音乐诗会”等诗歌品牌,将诗歌与音乐、诵读、潮流、传播等多元形式进行深度融合,将艺术体验、创作、传播、再创作一体化。推出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让全市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到诗歌等文艺活动中来,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关链接:
年是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筑成通车周年。广九铁路始建于年,开创了莞邑铁路及粤铁路建桥史之先河,结束了石龙只有水运的历史,给石龙乃至东莞带来巨大影响。当年石龙货存量、物资价格也成为省、港商业行情、物价升降的重要参考。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广九铁路向国内运送了大量军用和补给物资。因而日军对广九铁路进行频繁轰炸,广九铁路石龙南桥钢梁杆多处中弹穿孔。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护粤港铁路生命线,军队进驻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这是东莞唯一有部队守卫的桥梁。
年,广深铁路石龙南特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在年曾得到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后因承载力不足,广九铁路石龙南桥于年正式停运。同年,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连通广深三、四线工程,接京九铁路。
年,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处重要新发现之一;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并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广深铁路石龙南特大桥、广深四线石龙南桥与广九铁路石龙南桥,共同形成三桥并立的姿态,彰显着时代的转变与发展。这也是中国铁路修筑技术不断进步的有力见证。
文/东莞市文联文艺网络中心
图/东莞市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
(以上文稿由市文联文艺网络中心提供,图片由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