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司法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年第27期

编者按

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这一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新中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这一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年)》,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这一年,全国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护航脱贫攻坚,助力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这一年,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法治宣传、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取得新成绩。

为了系统、全面地反映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实践成就,年7月9日,中国法学会正式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依法行政,政法领域改革,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工作,人权法治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法治宣传、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等部分。这是中国法学会连续第13年就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进行梳理总结向国内外发布。

这份中国法治建设的年度“成绩单”,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小确幸”。各项单科成绩如何?本期封面文章截取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系列报道之四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年政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年,中国政法领域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机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加快构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

召开会议专门部署。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以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破解政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深入破除政法领域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改革的堵点,针对放权后监督管理不到位问题,进一步完善政法系统司法监督政策措施,加强政法单位内部监督和问责,最大限度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8月,中央政法委召开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廉洁、高效权威,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和重点。中央政法委全体会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也就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制度机制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法各单位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贯彻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精神。

加强制约监督制度建设。中央政法委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政法领域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制度机制建设的意见》,从健全完善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监督体系、政法机关制约监督体系、执法司法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政法领域服务管理行为监督体系、政法队伍管理监督制度、智能化制约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央政法单位分别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进公安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国家安全机关执法制约监督、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研究制定文件,完善政法系统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开展改革评估督查。全面评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系统梳理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总结改革经验,排查短板问题,研究意见建议,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中央政法委组织开展政法领域改革专项督查,聚焦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等重点内容,详细了解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情况,深入剖析影响改革创新和推动落实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改进完善的政策建议。

完善政法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提供更加便捷诉讼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下发一站式建设总体框架意见及21个专门规范,全国98%的法院建设诉讼服务大厅,98%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95%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热线,95%的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法院网上开庭同比增幅超过%,实现“线上庭审不打烊、抗疫和审判两不误”。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达1.亿篇,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突破万场,已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和政务视频直播网站。

审判工作

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件,审结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万件,审结、执结.5万件,结案标的额7.1万亿元。

刑事审判工作。年,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6万件,判处罪犯.7万人。依法严惩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犯罪,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依法审结严重暴力犯罪案件4.7万件。深入推进禁毒斗争,审结毒品犯罪案件6.8万件。维护防疫秩序,依法审结涉疫犯罪案件件人。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审判执行任务,专项斗争以来,依法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件人。依法严惩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2万件2.6万人;积极配合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依法审理追逃追赃、没收违法所得等案件件,裁定没收“红通人员”姚锦旗等人违法所得11.5亿元。严惩网络犯罪,依法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赌博、网络黑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犯罪案件3.3万件。依法审结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1.5万件,涉及金额2.9万亿元。

民事商事审判工作。年,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6万件,其中涉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案件.7万件。审结婚姻家庭案件.9万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份。会同全国妇联等单位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完善家事调解、家事调查、心理辅导等制度。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案件25.3万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件。依法审结破产案件件,涉及债权1.2万亿元。依法审结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件。

行政审判、国家赔偿工作。年,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6.6万件,服务“放管服”改革,助推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8万件。

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工作。年,各级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件。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宣告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普遍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全面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解成功民事案件万件。基本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快审案件.3万件。全国法院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全覆盖,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8.2万件。

执行工作

年,全国法院咬住青山不放松,不断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进一步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全力以赴办好案、持之以恒抓质效,执行数据指标全面向好。受理执行案件.2万件,执结.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7%、4.3%和8.1%。整体呈现新收、结案、到位金额均上升,旧存、未结案均下降的“三升两降”态势,实现了执行工作良性循环状态和“3+1”核心指标高标准运行常态化,在疫情、贸易摩擦等严峻形势下,让更多的真金白银通过执行工作装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

党领导下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年1号文件,推动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努力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问题。落实平安建设考评办法,压实相关部门协助执行责任。推动各有关部门尽快完成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惩戒系统的联通对接和信息共享。天津建立“司法裁判执行联动中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执行联动重点成员单位派员到天津高院执行局驻点办公,直接参与联动中心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与公安系统合作的“涉机动车网上办案系统”上线,当地机动车执行从原来的“以日计算”缩短为“以分钟计算”。新疆喀什地区建立村镇协同执行机制,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并按月通报,各乡镇成立协同执行工作专班,常态化带案下乡,基层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民族边疆地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进一步增强。江西省委政法委牵头召开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会议,建立健全执行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党委政法委领导执行联动工作的常态化、实体化运行。

执行工作服务营商环境改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构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集中开展“发挥执行职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项执行行动,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建立涉黑恶和职务犯罪案件刑事涉财产执行案件台账,加强部门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推动涉黑恶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涉财产执行工作,确保“打财断血”要求落实到位,坚决不让黑恶分子得到任何好处,彰显党中央巩固扫黑除恶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坚强决心。北京高院与市财政局签署会议纪要,共同规范刑事涉案财物上缴工作。广东法院部署开展涉黑恶案件财产刑执行“雷霆行动”,确保“案件一个不少”“财产一笔不漏”,强势“打财断血”,力促“黑财清底”,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执行职能作用,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福建高院建立“执破直通”机制,打通执行、破产程序的衔接堵点,推动市场出清,优化营商环境。山东法院开展查封土地和海域使用权专项清理,通过司法拍卖、执行和解等方式,释放土地资源4.6万亩、海域使用权公顷,依法释放生产要素,推动改善投资环境。新疆法院针对农牧区被执行人财产多为牲畜、苗木等生产生活资料,财产变现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殊情况,把强制督促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实现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赢”。

信息化、智能化助推执行能力持续提高。进一步推动执行工作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执行信息化系统的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借助区块链技术研发“终本智能巡查系统”,在部分法院试用。扩大网络查控覆盖面,把被执行人出入境记录、税务登记信息、保险理财产品等纳入其中。积极推进与中国邮政EMS的跨域送达工作,通过文书电子推送、异地打印封装、同城送达的方式,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助力节能减排和“美丽中国”建设。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司法网拍辅助工作。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下发委托评估工作规范,推广使用网络询价评估系统,提升评估的科学性、精准性。疫情防控期间,执行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得到充分检验,网络查控系统平稳运行,线上事项委托数量增长近40%,移动执行平台作用凸显,确保了执行工作“不停摆”。司法网拍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网拍数量越来越多,拍卖金额越来越大,拍卖效果越来越好,保持“零投诉”。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依托执行指挥管理平台,完善执行关键节点的可视化监管和自动化预警,健全对下督办、分级分时督办等工作机制,实现对“案、人、事”的全流程、全方位管理。积极推进执行管理由专网向互联网延伸拓展,全面部署应用移动执行平台,加快推进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执行”App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作用,研究将“智慧执行”App拓展到代表、委员端、当事人端和协助执行单位端,让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更加全面理解执行、参与执行。江苏法院积极研发物联网查封财产监管系统、物联网电子封条和物联网称重系统,实现对被执行财产的“智”监管、“活”查封和“快”处置,有效提高法院查封财产的安全性,减少了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情形。

依法规范善意文明的执行生态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一案双查”工作机制,由执行部门和监察部门联合查处违法违规执行以及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借助全国执行申诉信访和督导案件系统,加强对信访案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