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游记太长,所以分了好几篇,如果开头觉得有点突然可以看看上一篇:喀什(一),迷醉在百年老茶馆的丁字路口
*美食,谁不馋涎呢?虽然吃过了馕,吃过了烤包子,我和同伴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我们脑子里晃荡着无数美食的诱惑,在晚上七点明晃晃的太阳下,焦躁地寻找着古城夜市。夜市是广州的叫法,喀什统称为“巴扎”,功课没有做好,我们也不知道夜晚的美食街具体叫什么巴扎,语焉不详地问了好几个当地人,依旧找不到方向。
原因在于,古城里的“巴扎”太多了。几乎每一条有名字的街道都是一个巴扎,比如餐饮巴扎、首饰巴扎、玉米巴扎、帽子巴扎、棉花巴扎、木器巴扎、铁匠巴扎、花盆巴扎......
记住了:古城夜市叫做“汗巴扎”,位于欧尔达希克路上,与艾提尕尔广场隔着一条解放北路。“汗”是宫殿的意思,每一个在巴扎上觅食的人,都像国王一样幸福与惬意,也会像国王一样满足和骄傲。
进入汗巴扎的方式有好几种,毫无疑问在随后的几天被我们全部解锁了,在喀什一天,就要去汗巴扎一次,琳琅满目的美食对于吃货来说,哪怕只是看一看都能分泌多巴胺。
和美食一样让人喜欢的,还有*的语言艺术。
特别是他们的谚语,让我想起阿凡提,小时候谁不喜欢阿凡提——那个敢于作弄财主甚至国王的大人,聪明机智如他,从来不失手,从不立于危墙之下。
“哪怕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
“天天骑的马不乱跑,顿顿吃的饭不会忘。”
“火把肉烤熟,人把路走好。”
“一个人的家乡,在他的锅里。”对美食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多烤着吃的美食,大概和游牧生活有关,一个牧人,只要带三样东西出门就不愁饿着:一把刀、一把盐、一把火柴。到了野外,宰一只小羊,在溪水中洗净,然后生火烤熟了吃,再远的路也不至于因为饥饿而无法继续。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食物是对古老生存方式的模仿,但*烤羊肉串就是比别处吃着更豪迈和带劲儿。
到了汗巴扎,我甚至不会劝你吃烤羊肉串,不会建议你吃烤羊腿、烤包子......
不为别的,只为汗巴扎上新鲜的、没见过的美食太多了,而且它们暂时都还没有走出*,走向全国——不是所有的在地美食都适合走出去,很多同名美食,因为食材及风俗的缘故,换了一个地方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拉面、凉面、抓饭、缸子肉、面肺子、米肠子、冷粽子、烤鱼、炸鱼、烤蛋、烤南瓜、卤羊头、羊蹄子、羊肚子、羊杂碎汤......
还有闪着红宝石光泽的鲜榨石榴汁,石榴汁有两种,一种偏酸,一种偏甜,用不同的吸管区别着。
每一个在汗巴扎闲逛的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好食材在眼里,好味道在嘴里。“菜比肉好,瘦比胖好。”你的偏好就是你和此地的缘分,关于某地的层层叠叠的记忆如果不是从某个人开始,一定是从某个味道开始。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爱不常有,美食却可以时时珍藏在记忆里。
我的最爱是东边尽头的一家切面店,每天我都要光顾一次。
一共也就三次,每一次都很惊艳、很满足,感谢上天,我太容易知足了。
喜欢这碗面的显然不是我一个人,第一次我在橱窗前探头探脑的时候,就有本地人很严肃、很好心地告诉我:“这个面很好,是他们自己切的,好多年了......”那是一个爸爸,带着家里人正在吃面。
也许他看出来我虽然打西边过来,一副吃饱喝足的样子,却是一个爱吃面的人。
第二次遇到了一位很有型的维族大哥,说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他是一个商人,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出差,特地过来吃面。他也好心地向我推荐这个面,我谢了他,埋头吃面,吃完一碗,又点了第二碗。维族大哥好心地提醒我,是不是要打包?我摇摇头,说不用,就在这里吃。
第三次是告别之面,我和同伴都来了,点了面,呆坐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对面一直看着我的人居然是上次的维族大哥,我赶紧打了招呼,开心地向同伴介绍他,虽然并不知道他是谁。
维族大哥走的时候帮我们买了单,也许是好久没有这样的待遇,我居然没听明白他说什么,只是和他说了再见。
同伴提醒我:”人家请了我们,你没听到吗?”
“啊,真的吗?”
上一次被陌生人请客是什么时候?我和同伴居然马上切入了这个话题,她回忆起当年勇,酒吧喝酒从来没买过单。我也想起一件旧事,和朋友到西班牙皇家度假胜地圣巴斯蒂安玩儿,晚上海边遇到了一位水手,转了一圈回到城区后居然又遇到了他,水手执意要请我们喝酒,他说遇到两次一定要请喝酒,这是他的信仰。于是一起喝酒、聊天,水手告诉我们他杀过人——记得当时我瑟瑟发抖,同时又不敢得罪,分手之后还庆幸没有惹他不高兴,他向我要了地址,我如实写给他了,接着就忘了这件事。
回到法国没多久,水手不知从哪个国家的哪个港口给我寄了一张明信片,房东老太太交给我的时候脸上有一种“我知道你干了什么”的坏笑,明信片的背面用上帝的口吻写着:“琳,我对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很满意。”——简单的法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简直是,跳进大西洋也洗不清,好在那晚我有两个同行旅伴。
记忆激起了记忆,我以为都忘记了,却原来都记得。
旅途上或长或短的缘分,围绕着一碗面、一杯酒,我来不及对水手和维族大哥说一声谢谢,他们都已经转身走远,但是,那份温暖与信任,如同食物的记忆,一直都在。
说回正题,这碗面到底有什么不同?
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很简陋,喜欢嗦面的人大概都知道,汤头很重要,面很重要。
这件店的面汤实在不一般,看看这堆得高高的汤料:皮牙子、线辣子、番茄、莲花白、恰玛古、阿魏菇、椒蒿、地软......,几乎大半个*,都在锅里,而且堆砌得极具形式美感,这也是我喜欢这家面馆的原因。
除了这碗面,我还要推荐一个姑娘烤的营养蛋,同样是在东边尽头,满满当当的一个烤蛋摊子。
仔细看,姑娘非常讲究陈列,我也摆过摊,喊过累,发誓再也不受那个罪。可是看到摊档的时候,我会下意识从一个“同行”的角度挑剔一番,要么嫌弃,要么尊重。推荐这个姑娘的第一个理由就是陈列之美,每天出摊,起早贪黑,也要保持美美的、干干净净的。如此讲究显然不单是为了更好卖,汗巴扎生意火爆,晚上黑灯瞎火的,谁会看得那么仔细,讲究是出于本心,为的是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
烤营养蛋是一件精细活,要用到三种蛋:鹅蛋、鸡蛋、鸽子蛋,十多种配料,从玛卡粉到蜂蜜,按顺序添加和搅拌。烤好趁热小口吃,味道非常丰富和细腻,吃得太快或者太马虎我会觉得对不起姑娘。
我诚意推荐的两样,都是简单又丰富的小吃,也许走遍天下,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碗汤面,这和小时候的记忆有关。
每一个吃货到了汗巴扎,都像阿里巴巴走进了山洞,一阵狂喜之后,每个人都会选定他的珍宝,留下他的记忆,也许是一盘抓饭、一碗羊杂汤、一份烤鱼、一份米肠子。*的美食保留了原始古老的传统,好多并不依靠餐具制作,比如烤馕、烤串、烤包子,食材出自大地,制作依然依靠大地,吃起来有一种醇厚的滋味在里面。
喀什的汗巴扎,集*美食之大成,知味停车,闻香下马,它值得一次又一次的探访,去看、去闻、去品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