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海之间,港产城全面转型升级连云港努 [复制链接]

1#

旭日东升,海州湾畔的连云港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迎着朝阳,港口码头大红色龙门吊争分夺秒地装卸货物,核电工地、沿海石化基地一片繁忙,城乡各地百姓安居乐业……山海之间,人们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正从蓝图成为美好现实。

*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实现“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以不懈奋斗精神书写“新时代的‘西游记’”,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砥砺奋进,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沿海经济发展新高地,全面开创发展新局,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年扬帆,连云港市GDP由年的.42亿元,跃升至年的.9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80.02亿美元增长到.9亿美元,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立足新时代,连云港厚积薄发。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表示,我们要牢记嘱托,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引导全市干群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按照省委部署,知重负重,加压奋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些,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加快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贡献连云港力量。

开放引领,一个港口兴起一座城

连云港,向海而生、因港得名。开放是连云港最大的特色,而连云港港成为连云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重要平台。十年间,一个港口的发展变化,折射了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在港口工作了30多年。十年前,港口只有现在的主港区,海河联运业务刚刚起步,国际班列主要开通了到中亚、阿拉木图的‘五定班列’,功能配套明显短缺,建设难题不易破解。”连云港港口集团副总裁王新文说,“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初‘一体两翼’的规划设想已经实现,全港货物吞吐量十年累计完成22.1亿吨,年均增幅达5%;集装箱量累计完成万标箱,连年保持正增长。随着中哈物流基地建成,港口班列已经布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喀什4个过境口岸,实现对中亚地区主要站点的全覆盖,至土耳其、波兰、德国和日中蒙、中吉乌等班列线路稳定运营,班列满载率基本达到%。”

作为江苏最大的海港,连云港港的航道已达到30万吨级,40万吨矿石码头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千万标箱、东方大港”有了坚实的硬件支撑。连云港港已跻身“十四五”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座城市已将“开放”融入基因。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跻身3个片区之一。

十年前,这里是连云港庙岭港区的一个普通堆场,随着连云港和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的合作推进,如今的中哈物流基地已建成“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的首个实体平台项目,依托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海-铁-空”联运、“保税+出口”混拼、“集改散、散改集”等新模式纷纷在此落地。今年上半年,中哈物流基地进出集装箱量10.9万标箱、增幅38.9%。

龙头带动,世界级石化基地在沿海崛起

在江苏沿海开发“主战场”徐圩新区,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和中化国际三大化工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超亿元。平方公里热土上,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生产场景,巨型储藏罐、化工管廊串联起一座座石化产业工厂。其中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万吨/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亿元,年加工原油能力万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大民营炼化项目之一,也是连云港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一号工程”。站在这一新起点上,徐圩新区向千亿园区行列稳步迈进。

连云港市代市长邢正*表示:“*的十八大以来,港产城联动为连云港的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战略,强化规划布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发展路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招大引强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在新时代‘后发先至’征程中勇挑大梁。”

徐圩,是崛起在荒僻盐滩上的现代化工园区。“我刚到徐圩时,第一批创业者没水、没电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周围仍然是一片水塘、泥滩,我们就在活动板房里办公。晚上开车,车灯下能看到*鼠狼、野兔在跑。从市区来上班,交通也很不方便。”在新区工作恰好满十年的徐圩新区经发局局长张贵堂说。从一片盐滩起步,不断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徐圩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变化日新月异。

十年来,连云港产业发展亮点不断涌现,已建立起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新一高”产业体系,力争到年形成石化、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引领,不断赋能高质量发展。不久前,连云港豪森药业研发的一类新药艾米替诺福韦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药物。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已申报注册一类新药达19个,占全省1/2、全国1/8。医药研发人才不断集聚,年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院院长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连云港首位本土产生的院士。

“我们将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主攻资源集聚和服务提升,开展进园区、进院所、进企业,促平台建设、促成果转化、促研发创新等科技服务,力争通过进一步‘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连云港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说。

“染绿”GDP,打造高颜值家园

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赶超发展,连云港也曾走过弯路。年后,在连云港东端、苏北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灌河入海口发展化工产业,灌云、灌南两县分别建设化工园区,最高峰时集聚了多家小化工企业,其中一些企业工艺落后、偷排偷放,严重破坏了灌河口生态环境。

“灌河口水质好,饵料丰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优良渔港。自从办起小化工厂,海面上能看到黑色、*色、红色的污水,海水里有刺鼻气味,渔民出去打鱼,空网多了,挣钱少了。”燕尾港镇居民林海亮回忆。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痛定思痛,连云港市委市*府下定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对化工园区进行彻底整治,关停了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聚焦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池塘,冰清绢蝶在云台山中飞舞,这些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小生物,用翩翩身影印证着连云港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连云港灌河口的卫星监测照片显示,年,灌河口的入海河流及河口外的部分海域呈现出铁锈一般的褐红色,面积约有平方千米;而年,入海河流及海水颜色均已恢复为天青色的自然本色。曾近乎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十多年的伪虎鲸也重新出现在灌河口,壮士断腕式的整治,带回了绿水青山。曾经无序采砂的石梁河水库经过整治,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景区。

生态环境治理长效化,需要全方位机制保障。连云港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总*委、市长任总指挥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高位推动攻坚;以绿色发展为标杆,稳步建设徐圩石化产业基地,加速腾笼换鸟,区域高质量发展态势越发明显;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年新增危废处置能力55万吨/年,行*村、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0%和40%以上,居苏北五市之首。目前,连云港PM2.5低于省均值2.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75.7%,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3.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以人为本,让幸福成为城市底色

近年来,连云港以民生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始终聚焦富民增收主目标,坚定不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让幸福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我们要拿出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强烈的答卷意识和奋进的赶考状态,推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在连云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士光说。

交通不便,曾经是连云港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吐槽点”。“十二五”之前,连云港境内仅有一条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铁路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建、增建国铁干线5条,总里程公里,总投资亿元,市民出行乘高铁可到达北京、上海、南京等近个大中城市。年,连云港全市铁路客运量万人次,首次跨上千万级台阶。

现在的连云港,干线铁路成环成网、高速动车四通八达,初步形成综合交通新格局,全面融入上海3小时、南京2小时、青岛1.5小时、徐州50分钟交通圈,G30、G15、G25组成的“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上车流往来不息,花果山机场已投入运营,创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也拉近了旅游城市连云港与全国游客的时空距离。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连云港市委、市*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灌云是省级重点帮扶县,年有低收入人口14万人、经济薄弱村61个。我下乡时经常只能把车开到村民家附近的主路,村民家门前的沙土路车都没法进,一下雨就是满脚的泥。”在农村基层扎根20年、做了6年扶贫工作的灌云县乡村振兴局扶贫开发科科长王斌回忆。灌云紧盯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经济薄弱村转化两大目标,凝聚全社会力量,于年提前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连云港以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导,制定了多项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案。”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组成员、市*府扶贫办副主任王洪波介绍,“十三五”以来,连云港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发展资金13亿元,建成布局规划合理、主导产业鲜明、带贫机制完善的乡镇扶贫产业园37个、扶贫车间个,招引龙头企业个,带动建档立卡户1.5万户增收脱贫。

十年间,连云港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区建成连云港大剧院、市图书馆新馆、医院高新区院区等重大城建项目和民生保障项目,新丝路零点公园、西凤凰山公园、东盐河景观带等多处城市公园及景观绿廊投入使用。在乡村,各地*委*府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抓手,顺应民心民意,让农民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环境、过上好日子。

记者吉凤竹程长春通讯员张新语毛莎莎孙国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