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让更多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喀什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来喀什旅游,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原生态的美丽乡村。”在游客感叹喀什乡村之美的背后,是喀什地区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发展旅游精准扶贫,让更多的贫困户吃上“旅游饭”的不懈努力。如今,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正在为喀什贫困群众铺就一条依托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增收的康庄大道。
精准发力
“土陶手艺人确实了不起,为他们点赞。”年12月30日,在村民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家里,游客孙子健体验土陶制作后感慨地说。
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是远近闻名的“土陶村”,阿卜杜热合曼老人是第七代“土陶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现在游客多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阿卜杜热合曼乐呵呵地说,“年,我家销售土陶的收入少说也有10万余元。”
如今,来“土陶村”旅游、选购土陶的游客越来越多,土陶已成为英吉沙县知名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在“土陶村”,与阿卜杜热合曼一样制作土陶的还有不少。村民地力木拉提·托合提曾跟阿卜杜热合曼学习土陶制作,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旅游旺季,我家一个月销售土陶能挣多元。”地力木拉提说。
村里不仅有“土陶艺人之家”,还有农家乐。开心小吃农家乐的负责人黑力力·喀热告诉记者:“我家的农家乐刚开业一个月,就赚了元。”
让村民惊奇又开心的是,他们世代居住的村落变成了“网红旅游目的地”,“土房子”成了高端民宿,农家饭成为特色美食……
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喀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资源和多彩的民俗民风,喀什地区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推动旅游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因地制宜
图片来源:喀什都市网
1月1日,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尤喀尔克喀库拉村的“稻乡泉村”景区游人如织。
车刚停下,开办“流水之源”餐厅的村民米日阿迪力·库热西便迎上前来。“餐厅去年开张,虽然还有部分贷款,但日子越来越好了。”阿迪力说,旅游高峰期,餐厅每天收入超过元。
“朋友从内地来,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稻乡泉村’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新疆民俗文化。”与朋友一起前来的喀什游客顾渊民说。
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纷纷开起了集美食、住宿、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
近年来,喀什地区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催生出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一系列旅游扶贫典型模式,为旅游扶贫工作不断提供新经验、新动能。
依托“稻乡泉村”景区,尤喀尔克喀库拉村扶持8户村民经营农家乐和民宿,4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景区实现就业。景区开业半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万元。
莎车县米夏镇夏玛勒巴格村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集樱桃种植、餐饮夜市、民风民俗展示体验、特色果蔬采摘、错季花卉基地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解决了村里人的就业。去年,樱桃园吸引游客30万余人次,樱桃销售直接经济收入0万元,带动休闲旅游、餐饮经营收入万元,14户贫困户种植樱桃如期实现脱贫。
前景广阔
图片来源:岳普湖零距离
“乡村环境变好了,我也吃上了‘旅游饭’,每个月有多元的纯收入。”1月1日,岳普湖县铁热木镇玛什英恩孜村村民热合曼·亚森笑呵呵地说。
家住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附近的热合曼曾是贫困户,如今在民俗风情街经营一家餐馆,旅游旺季时夫妻两人几乎忙不过来。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驻玛什英恩孜村“访惠聚”工作队选择3户做示范引领,为每户投资6万元发展农家乐。如今,依托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吃上“旅游饭”的农民多了,仅玛什英恩孜村在景区工作的村民就有23人。
同时,喀什地区立足土特产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是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来过的地方,该村打造“新疆红色旅游第一村”,在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把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深情牵挂和关心关怀,传递到更多群众心中。
为了擦亮红色旅游品牌,该村党总支组织村里的65名党员开展了“忆往昔展望未来”专题活动,让村民知晓历史,珍惜当下,以便更好地为来这里的游客进行全面介绍。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带富一个乡,喀什地区越来越多的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致富渠道、更强的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