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美边疆他们守边,我们守护他们的孩子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www.weidumeiye.com/

湛蓝的天空下,明黄色的校舍前,宽广的操场上,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崭新的录播教室里,教师们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在开展教研活动;社团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跳舞,有的在弹民族乐器库姆孜……

这些,是吉根乡小学党支部书记马腾发给记者的照片,与3年前采访时所见到的那个“西部第一校”相比,照片上的画面熟悉又陌生。

“欢迎再来看看,再来就是很大的变化!”马腾说。

于是,在同样的夏季,记者重访了距首都多公里的吉根乡小学。

吉根乡小学师生欢度六一。学校供图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变化

从北京飞5个多小时到喀什,再沿吐伊高速驾车多公里,才能到达吉根乡小学——学校位于西山山脉与塔里木盆地西缘交会处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

吉根乡地处祖国最西陲,这里有很多“西部第一”的标识,“西部第一乡”“西部第一饭店”“西部第一哨所”……吉根乡小学外墙上则刷着醒目的大字——“西部第一校”。

虽然已是6月中下旬,这里的气温却仍然很低,马腾穿着厚厚的棉衣。走进一年级教室,教师闫婷正在上语文课,使用的是全新的电子白板。“非常方便,我们教学更灵活了,多媒体课件形式生动,很受学生欢迎。”闫婷说。

在办公区域,新建的录播室,高清投影、摄像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左侧的活动室区域,则专门为教师们开辟出了一间小型健身房,有跑步机、沙袋和各种器械……

教室后面是忙碌的施工场地:崭新的米红色塑胶跑道,白色的跑线清晰醒目;右边是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施工……

“这是3年前的那片荒草地?”记者问。

“对!新操场下个学期就可以正式使用了,那边施工的地方准备建一座三层教学楼!”

“建三层教学楼?咱们一个年级就一个班,需要这么多教室吗?”

“需要!上次你们来的时候,学校有名学生,现在我们有名学生,一年级的孩子有42个,还有一些其他年级的孩子从县城回流,也许以后就要扩班了!”

“回流?为什么?”

“因为我们这两年教学质量提升得快呀!去年小升初,我们吉根乡小学有5个孩子考上了内初班,在全县排第一!”

“为啥提升这么快?”

“因为政策好!这几年从新疆师范大学、昌吉学院引进了不少年轻教师,去年我们还和县里的实验小学结了对子,实验小学派了5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过来轮岗支教,传帮带我们的年轻教师!县里和乡里都特别支持学校工作,刚刚你们看到的那个教职工健身房,就是县里妇联批5万多元建的……”

如马腾所言,吉根乡小学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学到师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变化,太大了!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守候

在吉根乡小学,“以校为家”并不是一个口号。

孩子们以校为家。学校名学生,有多名住校,周一早上父母送来,周五晚上接回家。因为学生家长大多数是护边员,经常不在家,不在护边时也常常要外出放牧,很难照顾孩子。

教师们以校为家。包括校长在内的36名教职工,基本都住在教师周转房。早上8点起床,9点到达米以外的教室,然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一天都围着孩子们转。当最后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学校操场上,在五彩晚霞中,教室的灯光依次亮起,教师们陪着孩子们晚自习、洗漱,之后才陆续回到周转房。

师生们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家人,也让他们生出了亲人一般的感情。

闫婷每次出去培训,周末都会接到学生们打来的电话,“老师什么时候回来”“老师在那里学什么”……培训回来的时候,总是能收到一堆孩子们的手工和稚嫩的画。

今年23岁的四川小伙刘庆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去年考上石河子市内初班的5个孩子都出自他带的毕业班。快一年过去,5个孩子还和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一个叫地丽加娜·麦麦提艾散的孩子,每半个月给我打一次电话,从未间断。”刘庆说。

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的情感交流愈发丰富。语文教师张华教上了书法课,数学教师苦拉则教学生们打乒乓球,还有舞蹈、篮球、足球、电子琴、库姆孜、绘画……教师们都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学生们看到了教师课堂以外的另一面,教师们也挖掘了孩子们更多的个性特长,师生彼此更加了解,日久天长,是师生,是亲人,亦是朋友。

教师们默默守候的背后,是家人们看不见的付出。

闫婷的孩子才1岁多,适应不了高原的气候,闫婷只能央求远在陕西榆林的母亲到距吉根乡车程三四个小时的喀什市带孩子。即便这样,因为疫情和教学工作,闫婷几个月才能去喀什市看一次孩子。唯有抽空连线视频,解一解思念之苦。

年底,苦拉则的爱人在四川老家生孩子,因为教学任务紧张,苦拉则直到第二年暑假才回去探亲,这时孩子已经六七个月大了。

而马腾的两个孩子和爱人,一直都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定西。这个才34岁的年轻书记下定决心:“下个学期把他们都接到这里来!”

永恒不变守望西陲的信念

今年“六一”,大雪未化,年近八旬的吉根乡小学名誉校长布茹玛汗·毛勒朵来到学校和孩子们共度“六一”,给孩子们讲守边护边的故事。

在吉根乡,布茹玛汗·毛勒朵老人的故事无人不知。她从19岁起,就踏进了海拔米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一名护边员,在巡边路上行走8万多公里,相当于7次长征;为了守护边境,她在边境线上留下了无数刻有“中国”字样的石头,石头上的每个字上都留下了她虔诚的吻……年,布茹玛汗·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荣誉称号。

吉根乡紧邻77号界碑,这里的百姓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世世代代守护着祖国的西陲。吉根乡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风沙和严寒天气,强烈的紫外线,带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黝黑的皮肤和打眼的高原红。米的平均海拔,则带给他们心脏病、高血压等高原病。即便气候如此恶劣,柯尔克孜族人却极少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牢记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

听着布茹玛汗·毛勒朵奶奶讲的守边故事,四年级的努尔给亚分外入神。这个3年前念着“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的小姑娘长大了,对于自己父亲巴依多来提的守边护边工作,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老师们一样,教书育人,也要告诉柯尔克孜族的孩子们,要守护好我们的家乡。”努尔给亚扬着红扑扑的脸蛋说。

虽然每次去山口巡边一待就是半个月,但巴依多来提对女儿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都很放心。上学不用花一分钱,早中晚都是营养餐,学校聘的厨师是当地人,早餐是馕、奶茶、鸡蛋,午餐和晚餐则是抓饭、拉面、馍馍菜轮着来,比家里的种类还要多。学习方面巴依多来提就更放心了,教师们都认真负责,课后服务也能帮孩子辅导作业解答问题。“看见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又能学那么多本领,我们就能安心守边!”

“他们守边,我们守护他们的孩子。”如马腾所说,在这里,柯尔克孜族人守护祖国西陲,吉根乡小学则默默守护着柯尔克孜族的孩子们。

本文来源

中国教育报年6月22日第一版作者

中国教育报记者易鑫责任编辑

杜润楠更多精彩资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