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乡吾斯塘乌其村有一栋有着两百年高龄的阿以旺老宅,直至今日都在被使用着。
乌兹别克人胡都拜迪是这座古老建筑建成后迎来的第一位客人。公元年左右,胡都拜迪搬到此地,修建了这座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传承到胡甫丁罕这儿已经是第六代了。
▲坦开斯(壁龛)
▲新建房屋
老宅追随着脚下的土地镌刻着一个时代的长度,延续着家族的情感与记忆,更以一位年轻长者的身份见证着和田特色民居——阿以旺建筑的兴衰。
*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各地民居的风格迥异。因而建筑类型主要有4种:吐鲁番等地独有的上屋下窑式生土建筑——“土拱穹窿”;喀什地区生土民居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内庭院式景观——“过街楼”与“悬空楼”。
伊犁地区以花园为主体,建筑呈一字型或曲尺形的开放型花园式庭院;和田地区典型的古老民居——阿以旺建筑。
如此富有特色的建筑技艺早在年5月23日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吐鲁番吐峪沟
▲伊犁喀赞起村民宿
▲喀什“过街楼”
▲和田团城“阿以旺”建筑
阿以旺的前生今世
今天的主人公——阿以旺,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住所(Aywan)”,即带天窗的前室。
主要分布于*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环绕于沙漠周围的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均有分布,我国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可见其身影。
和田地区是古阿以旺民居的发源地,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也是阿以旺建筑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
前生
有学者猜测: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现今*和田民丰县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尼雅遗址中的原始民居便是阿以旺建筑的雏形。
于阗尉氏王朝到喀喇汗王朝时代,由于生产技艺的迭代升级与时代的更换交替,民居的建筑形态也在原始民居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融合与创新,形成了以阿以旺为核心的建筑格局。
清朝末期更是出现了阿以旺厅(Aywan)、米玛哈那(MIhmanhana)、辟希阿以旺(Pixaywan)、庭落(Hoyla)等空间形式。至此,阿以旺式建筑风格完善成熟。
“土”豪专属阿以旺
和田素有“沙漠绿洲”的美誉,如果说玉龙喀什河孕育了这片土地,赋予其生机,那塔克拉玛干沙漠则为其带来了神秘独特的风土人情。
和田四季多风沙,和田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尘,甚至常以“一年只下两次土,一次就能下半年”自嘲。这里的干旱少雨不同于其他地方,年均蒸发量更是年降水量的70倍。
和田人戏言:“和田人不仅能吃苦,更能吃土。”
每逢沙尘暴来袭,和田的孩子吃土更是“津津有味”“心安理得”——放假使得一切“平平无奇”都变得“多姿多彩”!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有人居住吗?
事实证明,一切爱情在和田人民与沙尘的双向奔赴前都“弱爆”了!
漫长岁月,没有什么坎坷能难倒“能吃土”的和田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和田人民与沙尘终于修成了正果——阿以旺式建筑。
▲和田阿以旺总体布局示意图
云游阿以旺
和田人注重仪式,这种仪式感来源于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追逐美的天性,因而自然不会放过自家的“汤臣一品”。
阿以旺式建筑的空间布局灵活多样,没有中心对称,也没有规定的条条框框。
站在道路临街的一面,你会被阿以旺民居豪华气派的大门所吸引,忍不住猜测是哪位“巴依的豪宅”。因为门窗装修是民居的门面,人们便采用贴花、镶边、雕刻等极具匠心的手法进行点缀装饰,尽显繁复。
为了防沙,大门左右两边的围墙多用树枝条、红柳、芦苇等先扎出基本框架,再抹上泥巴变成笆子,亦或者直接用砖瓦或精雕的木板来代替。当然也是为了防小偷,和邻居家那些爱偷吃的鸡群到前院的菜园偷食。
和田人民向来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然怎么能在沙漠中开垦出一片绿洲,还活得有滋有味呢?
大门的宽度不仅经得起后院牲畜圈的马、驴或者骆驼的“隆重进出场”,也能保证小型汽车将其停放在前院的庭落的通行自由,完美省下每小时5元的停车费,实现停车自由。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前院或者侧院的小果园、绿意盎然的葡萄廊以及整整齐齐“栽满了晚饭”的小菜园。
趁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几个小辈便约着一起去果园准备饭后水果。等到饭菜上桌,我们也拍着身上的树叶大步迈进,喂妈妈一个挑了很久的果子,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和自家园子里纯天然的水果,是这辈子最幸福不过的事啦!
看到这,你是不是疑惑怎么还没走到房间里呢?
别急,你才走到了民居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继续向前,就能看到半敞开的庭院中砌上的“束盖”(Suka,实心土炕),上面铺着一层毛地毯(Kigiz),再沿着束盖一周铺着招待客人用的褥子。
记得小时候,有多少次从外面疯玩回来因为没脱鞋就上束盖吃饭被母亲念叨吗?
所以,上束盖入座前一定要记得脱鞋,以表对主人的尊重。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会客,上座是有讲究的:最年长的长辈坐在中间,其余人按从大到小的辈分或者声望依次坐于左右两侧。
炎炎夏日,微风拂面,骄阳透过庭院里的葡萄叶洒在地面上,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萦绕满院;凛凛冬季,挑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在院子里的实心炕上铺好妈妈亲手手绣的桌布,和干果一起摊在上面翻转晾晒……
一幕幕温馨的画面竟变成了离家后的牵绊,一时不知是想念爸爸妈妈多些,还是想念从小陪我一起成长的院落多些。
▲院落中的“束盖”(实心土炕)
记得每次刮沙后,我跟母亲抱怨:“和田的天气,骗人的*。”天气预报上的气候很少跟实际情况成正比,早上出门是元气少女,放学回家后不仅满嘴的沙子,还“白了少年头”。
房间当然也免不了沙尘的“爱抚”,所以,除非家中有人,否则很少开窗。但不开窗怎么通风呢?聪明的和田人便在阿以旺上方建了一个高于住宅平均高度的阿瓦丹(天窗),以便通风采光。
▲天窗图
阿以旺建筑中也砌有束盖,一般大型的家庭聚会或者婚丧待客等大型活动会在这里举行,音乐响起,亦歌亦舞,亦悲亦恸。
当家里客人数量居多且过夜时,也可以安排在阿以旺。整个阿以旺建筑不仅防沙尘,还起到冬暖夏凉的效用。夏天住在夏室(也叫前室),凉快惬意;冬天住在冬室(也叫后室),温暖舒馨。
阿以旺建筑卧室空间的安排也颇有考究:父母的房间往往是家里光线和通风极好的那间,房间的装修也是最精致的,以示子女的孝顺。
▲自由式的房间布局
墙顶和棚顶会用带状石膏花或手工木雕花装饰。传统阿以旺民居的墙面在筑房时会留洞,设计大小不一的“坦开斯”(壁龛)。坦开斯的设计主次分明,上部的拱形设计为了更好受力,同时在不占用建筑面积的情况下起美观作用。
坦开斯也是妈妈们最爱装饰的建筑元素之一,各种花布盖起来,各种精美的餐具摆起来……是不是同款妈妈?是不是同款房子呢?
▲坦开斯图
▲墙顶的带状石膏花和手工木雕花装饰
牲畜圈和厕所安排在后院。牲畜圈里一般会养牛、羊、驴、马、鸡等,或者骆驼。小时候曾在鸡窝掏鸡蛋,抱着小羊羔给它喂奶,心情压抑时还会跟长得最好看的那只小绵羊坦露心声……
曾经无比渴望着长大,慕然回首,儿时的幕幕场景仍记忆犹新,只是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童真了。
今世
▲图片来源:比拉力江·艾则孜
一个温和的清晨,听着熟悉的方言,路灯下的绿色也尤为使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嘈杂,却多了些小乡村的柔美与静谧。
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方圆26公顷的区域是和田市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城区,巷道居民多出售鸽子或家禽,又俗称鸽子巷。
鸽子已逐渐作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丰富着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信鸽竞翔比赛、信鸽展示平台……甚至饭后闲聊都会彼此分享养鸽经验!
经过年为始至今的改造,“鸽子巷”化身“团城”,以*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阿以旺”式建筑风格迅速走红,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此,和田又多了一张艳丽的明信片。漫步团城,感受着独属于和田的风情与韵味。
在高楼耸立的现代,和田团城传统的“阿以旺”式建筑民居透露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苟且,静享着独属于这里的一方天地。
耳畔不时传来居民们用和田独特的普通话与维吾尔语方言的交谈声;家常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引人好奇到底是哪家主人厨艺如此精湛,真想细细品尝一番;巷子里的孩子们如儿时的我们,肆意穿梭在巷子之间,嬉戏打闹……
细细寻觅还能在化身为和田城市明信片的“团城”看到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丝绸、和田玉、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乐器……
每次离开归来漫步于此,一切是那么地熟悉,又那么地陌生。
一座城,一段情
曾经有一个梦,梦里的我,爱一个季节,爱一座城市,爱一尾小巷,爱一间房,爱一张床,爱,一个你。
总有一个地方,值得你不远千里说走就走。爱一座城,就是连这座城市中长歪的一棵老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内心流淌过几丝思绪,最后从口袋中掏出相机将画面记录,恨不得将全身的毛孔都张开呼吸这个城市的空气,将所有的温情都吸入身体,让全身细胞都欢呼雀跃。
和田的阿以旺建筑是定格在每个和田人脑海中这片土地最美的模样,是和田人心中最真挚、最柔软的情感,是每一个在异乡的和田人*牵梦萦,归心似箭的港湾。
阿以旺建筑的智慧流露着和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住宅前后院和冬夏室之分传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探索;待客之礼及住宅空间的分配则彰显着中华民族以孝为先,谦和好礼的传统美德。
我们都在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只是心情的改变。漫步在和田团城,淳朴的民风是尘世喧嚣里的一片净土,一花一纹的美感是别样的视觉盛宴,耳畔的欢声笑语是你我与故乡真挚的牵绊。
就像爱上一个人,入迷阿以旺无需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有故事的建筑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END-
本文由“我从*来”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