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祖国最西端的“丝路明珠”,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泰山天山,血脉相连。自*中央作出对口援疆的决策以来,喀什一直是山东对口支援地区。
年初,山东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省委、省*府和全省人民的嘱托,全面接过对口支援*的“接力棒”。近一年来,他们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迅速融入这片素有“丝路重镇、西部明珠”美誉的土地,谱写出一支又一支“边塞新曲”。
“输血”与“造血”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赵老师教得非常仔细,跟班学习一年比过去三年的收获都大,等她援疆结束后我们病理科的工作一定可以继续开展。”医院的阿米娜木·克热木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阿米娜木·克热木口中的“赵老师”,是山东援疆医生赵一诺。她的到来,不仅帮助医院病理专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更通过“以师带徒”培养了一批病理专业人员,为当地留下了珍贵的“火种”。
人才短缺,是发展第一“痛点”。援疆建疆,关键在人。
山东援疆构建“计划内干部人才+柔性人才”的“1+N”立体组团式援疆模式,创新成立喀什“柔性人才工作站”,从内地选派符合条件的专家到喀什地区开展援建工作。今年以来,针对喀什地区教育文化领域、医疗卫生领域、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分期分批选派了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极大弥补了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
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山东援疆打破单位、地域、层级限制,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组团结队,组织受援单位骨干人才与援疆专家结对“拜师”,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创新组团个,建立“师徒”关系余对,培训培养各类干部人才1.67万余人次,为当地输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大棚里的致富经
走出一条山东特色产业援疆路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支撑。
濒临沙漠,早晚温差大,土壤盐碱化严重,恶劣天气频发……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山东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四县蔬菜种植种类少、产量低,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将成熟的蔬菜种植技术引入受援地,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喀什实际、具有山东特色的产业援疆之路。
“有山东专家的帮助,我们也能种出高品质西红柿。不仅给我们发放种子,还回收我们的西红柿,今年我家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摘掉了。”英吉沙县乌恰镇团结新村村民木拉提·买买提高兴地说。
为拓宽增收渠道,经过在英吉沙县乌恰镇的多次调研,山东援疆干部人才积极对接农业企业,由其提供种子,在乌恰镇团结新村试种西红柿,西红柿成熟后制干,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团结新村今年新建西红柿拱棚75座,每户种植户预计能收2吨西红柿。
这只是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推动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由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对接水发农业集团、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建设的南疆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已建成荷兰温室平方米、育苗中心平方米,蔬菜大棚个,可年产鲜蔬菜万吨,年加工蔬菜能力达万吨,提供个就业岗位。
种出来,还得卖出去。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深入推进农副产品销售“大仓东移”工程。今年以来,“大仓东移”工程累计助力喀什2.2万余吨农副产品进入疆外市场,销售额达7.2亿元。“大仓东移·消费扶贫”作为唯一援疆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公开推介。
以情动人以文润心
架起一座民族团结连心桥
名援疆干部人才持续与24个村户群众结对认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现场,一个大礼包、一句暖心话,拉近了各自距离。
今年以来,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先后落实援疆资金万元,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学习深造。“山东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医疗免费救助行动”陆续投入援疆资金0余万元,对当地困难家庭白内障、脑梗死等10种常见疾病予以免费救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府的大力支持下,山东援疆四批次向喀什捐赠余万元款项及防疫物资,蔬菜水果余吨,先后协调三批核酸检测团队赴喀检测。
促进民族团结,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倾力打造“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品牌,推动文化润疆工作。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英吉沙县国学书院联合各中小学,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空中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英吉沙县国学书院是山东援建的南疆地区最大的多功能国学书院。建成以来,集中开展现场教学培训场人次,线上中小学直播课程教学1.3万人次,辐射带动受援县20个村开展国学下乡活动、25所中小学开展国学文化教育。
关山万里路,建功在边疆。近日,*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府正式公布英吉沙等10个县退出贫困县。天山脚下,山东援疆人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努力让“丝路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如林通讯员甘懿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