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段没有归途的单向旅程,亦是无法重走的漫漫长征。苦也好,累也罢,我们都应当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心态,尽量用一颗平和的心和澄净的双眸,真切感受和欣赏沿途的风景。
抱着这样的心态,带着相对特殊的工作任务,年2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出发,前往南疆重镇喀什。
喀什是喀什葛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聚集的地方”。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代起便有重兵把守。其下辖的疏勒县驻*历史更为悠久,素有“兵城”之称。西域流传甚广的“不到喀什不算到*”之说,想来与此地的重要战
相对于庞大而繁忙的乌鲁木齐机场,喀什机场显然袖珍级的。不过就安保措施而言,这里一点也不差,甚至比乌鲁木齐还要严格。特别是出了机场不久,进入喀什市区之前,每辆汽车都要停下来排队待检,包括所有人员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全身接受电子扫描,也包括打开车窗、后备箱和行李接受全面翻查……
南疆据称是*反恐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自然会采取更为严密细致的安保措施。这或许会影响出行便利和人身自由,但离开安全谈自由,显然是自欺欺人。
正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在喀什度过的一天一夜里,我们遵循了初到乌鲁木齐的做法:从车子到房子,由落脚处到返程处,至始至终都没让双脚踏入住处之外的任何一个街区或村庄。
初到南疆那天中午,途径当地两家5A级景区之一的喀什葛尔古城,不管主人多么热情相邀,我们终究没有下车,只是让司机放慢车速,透过车窗看一看极富西域民族特色的建筑——维吾尔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市老城东北端,距今已有余年历史。这里是维吾尔民居聚集区,绝大多数房子均建于高40多米、长多米*土高崖上,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所谓高台民居,是指维吾尔人依崖而建、世代聚居的房屋,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如此一代接一代、一层接一层,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曲曲弯弯,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忽上忽下的数十条小巷。据说,进入高台民居,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外来游客一定会迷路。
我们透过车窗看到的喀什葛尔古城,实际上并非原生态维吾尔民居,而是花上亿资金改造出来的,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唯利是图的味道。当然,人家打造的是国家5A级景区么,最大的初衷是拉动经济发展,自然要遵循有投入才有收益的市场规则,要不然,国内旅游市场怎么会火爆到乱象从生的程度?
离喀什葛尔古城不远,其实还真有一处原生态的高台民居聚集区。不过没有包装就没有卖相,远远望去,这些民居七零八落、破破烂烂,死气沉沉地伫立在*土高崖之上,毫无生机与美感可言。
由此可见,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并非空谈就能解决问题,没有*府的重视推动和真金白银的投入,再棒的想法都变不成美好的风景。
除了高台民居,喀什还有两则见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喀什主城区广场上数台摆放整齐的武装巡逻车、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以及环绕广场、泾渭分明的警戒线;再一个是矗立在疏勒县城的毛主席塑像,以及一只不知何时落脚、静静站立在一代伟人手掌的小鸟。
两处景观,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无限感慨,还有对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兴旺的憧憬与期许。
次日上午飞离喀什时,莫名想起刀郎那首《喀什葛尔胡杨》:“…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人世间中流浪/就算我是喀什噶尔的胡杨/我也会仔仔细细找寻你几个世纪/在生命轮回中找到你…”
一千年长成,长成后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朽——这就是顽强而坚韧的胡杨。她和高台民居一样,是喀什这片热土上的神奇精灵,默默地连接着过去与将来,弥合着撕裂与隔膜,更延续着梦想与荣光……
年2月27日草于甘肃兰州,年6月27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