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最初的垦戍,始于西汉。其目的有三:一是截断当时匈奴“右臂”,削弱其人力、物力、财力的一大来源,扼制其侵犯边地、骚扰中原之气焰;二是为统一西域,做好物质准备和军事部署;三是为开辟国际商贸大通道,创造良好环境和心要条件。为此,西汉朝廷在军垦屯戍区的造点布局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个战略方针。
西汉在西域的屯田,先后共有12处。按丝绸之路来划分,可分成三线六区。即:南道的都善区、莎车区;北道的车师区、轮台区、姑墨区;天山以北的鸟到区。初期选点,侧重于断匈奴“右臂”。因而,首选点区在鸟孙。汉武帝于元封六年(前年)命在伊列河(今伊犁河)谷的眩雷,开辟出第一块星田,田卒虽然只有数百人,但对巩固西汉-鸟孙军事联盟,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乌孙是西域第号大国。当时西域共有49国,总人口不到万,乌孙一家就占有63万;西域总兵力为23.6万,乌孙独占18.8万精骑兵。这就说明,乌孙人口占西域总人口近半数,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三还强。因而,只要巩固好汉-乌联盟,则西汉统一西域之大业必成,丝绸之路必通矣。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远公主乌孙王,开辟第一块屯田区,都是朝着这个大目标逐步向前推进的。而细君、解忧两应公主,深明此中大义,都悉心竭力、鞠躬尽瘁地完成这一使命。后来乌孙老王谢世,发生权力之争,分国为二;鸟孙内乱,西域亦无宁日。于是,汉宣需采取紧急措施,于甘露元年(前53年),命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剧率三千人屯田乌孙王都赤谷城(今中亚伊塞克湖东南的伊什提克)。这是西汉在西域屯田史上派驻官兵最多的一次。由此乌孙内乱平定,乌孙二国之王均接受汉朝印绶,隶属于西域都护直接领导,西域乃安。
丝绸之路南道一线,共有两个星田屯戍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楼兰王勾结匈奴,劫杀汉使,阻塞交通,被傅介子除掉之后,更其国名为都善,乃立侍子尉者屠耆为都善王,迁都伊循城(今新疆米兰伊循城旧址),同时派军进驻伊循城与楼兰城(原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城旧址),并派使者校尉郑吉在其两城附近垦田屯戊,领护鄯善以西丝绸之路南道。从都善至莎车、至葱岭,沿途设置驿站、烽燧,供给过往的商旅食宿,保障交通安全。西汉皇朝纸筹建设、统一管理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始。楼兰城和伊循城,是汉家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的咽喉之地,又是连接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的交叉路口,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两处星垦田屯戍,对于保护丝路畅通至为关键。神爵三年(前59年)又在南道西邮要镇莎车国王城附近(今新疆莎车县东北)开辟新的垦田屯戍区,驻军千人。莎车是南道西部进出的咽喉,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宜农宜牧。周边游牧行国,多在此寄田积谷。东联于阗,西控葱岭。极东与鄯善首尾呼应,足以保障南道畅通。因而,丝绸之路南道,是最早开路出来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条国际商旅大通道。
丝绸之路原北道,乃是西域腹部交通线路,具有抚南控北,联东镇西的作用。因而,西汉皇朝在这条大道的沿线上布置的屯田区,也最为密集。太初四年(前年),汉武帝下令于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西部)二处同时星田屯成。元凤四年(前77年),汉昭需采纳桑弘羊扩大轮台垦区的宏伟计划,任命扌于弥国王太子赖丹为校尉,统一领导两垦区事务,筹划拓展。这为后来西域都护府设置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策云乡),构成了东西屏隔,提供了粮草和安全保证,也为解除匈奴对龟兹、焉耆的统治构成威慑力量。不久,龟效、焉耆归汉。汉宣帝又于甘露三年(前51年)同时在龟兹、焉者两国之地垦田屯戍(龟兹是西域第三号大国,有人口8万,精兵2万;焉耆是西域第四号大国,有人口3.2万,精兵6千人。他们曾经勾结自称是中道的霸主)。从而,使上述四处屯田,连成一片,形成了西汉在西域中田成边的中心大区,北与乌孙相呼应,足以节制西域大局。在此前后,汉宣帝于地节三年(前67年)派兵进驻交河(今新疆吐鲁番市郊)电田,汉元帝于初元元年(前48年)派兵进驻高昌(今吐鲁番市阿斯塔那村)屯田,汉成需于建始三年(前30年),派兵驻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附近)屯田。从而,丝绸之路中道一线,畅通无阳,国泰民安,物丰商茂。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又命郑吉乘护中道,当时西域的交通,只有这两条大道,都由郑吉来管辖护理,故赐号都护,都护之取由是始焉。郑吉开府设官,名之为西域都护府。都护府是西汉皇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公署,从而汉之号合,乃颁行西域。西汉之统一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大一统开发建设,统一管理、护卫,创造了先決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汉时期,共向西域派出都护十八任,屯田吏卒2万余人,垦田50余万亩。当时西域的经济以牧业为主,农业人口为26.6万人,只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除去老少病残,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就是10余万人。由于军垦的2万人,都是精壮劳动力,并且握有先进生产技术,因此,他们创造的粮食产量,为西或年均总产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民星,犯垦的粮食收获,可达西域年产之半。这对于西域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建设、养护、守卫与管理,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汉末期,由于王莽篡权,中原发生权力之争、无暇西顾,乃军闭关,垦区逐渐荒废。丝绸之路中断。东汉建立之后.又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在北道一线开职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四堡乡)、柳中(今新疆部善县鲁克汹乡)、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村)、疏勒(今新疆什市汉诺依遗址附近)四个军垦屯戍区。于南道一线,开辟了楼兰(今新疆楼兰古城遗址附近)、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附近)三个军星中戍区。中军5千人,垦田10万亩,以此保障丝绸之路再度开放。从魏晋、南北朝至隋朝(公元-年),除继承东汉军垦中戍区之外,又先后在南道一线增加了鄯善、海头(今新疆东尔臣河流或)、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三个军星中成区;在北道一线,增加了焉耆戍边区。累计驻军3万余人次,垦田30余万亩,维持着丝绸之路的交通。
唐代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公元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宗时迁龟兹(今新疆库车县)。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公元年),析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辖天山以南、夷播海(今中亚巴尔路什湖)以东、以南一带。北庭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地区。唐朝在西域的努力所及远至中亚和西亚地区,在那里设置了许多羁糜都督府和羁糜州。由于北庭都护府的建立,又在天山以北开通了丝绸之路新北道。从此,称新北道为北道,称汉代的北道为中道。南道一线,设有于阗军垦屯戍区。中道一线设有焉耆、乌垒(今新疆轮台县)、龟兹、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与克附近)五个军垦屯戍区。北道一线,设有伊州甘露川(今巴里坤县东北大河古城遗址附近)、西州(今吐鲁番市东部阿斯塔那附近)、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庭州城遗址附近)、轮台(今鸟鲁木齐市市南郊轮台城遗址附近)、清海(今石河子市附近)五个军星屯戍区。三线共分布十一个垦区,在两大都护府的统筹规划下,由天山以北的四军(庭州潮海军、西州天山军、轮台静塞军、青湖青海军)和天山以南的四镇(龟效、疏勒、于阗、碎叶,碎叶后改在需誉)直接领导,拥兵5万,战时攻守,平时垦殖,开荒50万亩。因而促成了丝绸之路南、中、北三道,并驾齐驱,全面开通,酿造出了丝绸之路国际商贸大交流,空前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宋朝时期,内忧外患,与西域虽有联系,已属于失控状态。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成吉思汗西征,分封诸子于西域分国而治。元世祖忽必烈称帝之后统一西域,从至元十五年(年)至成宗大德二年(年),沿丝绸之路先后设垦区八处。北道一线为:哈密力(唐纳职县城附近),别失八里(唐庭州城阳近),腾格尔(今新疆阜康县),亦里黑(今新疆伊宁市附近)。中道一线为:曲先(今库车县),可失哈儿(今喀什市附近)。南道一线为:斡端(今和田市附近)。共军屯3.7万人,民屯3.5万戶,垦田百万余亩,足可保证丝路需求与安全。元代后期至明代,成吉思汗的后裔们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建立地方政权,使西域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丝路断续难通。屯垦形势日见衰落。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丝绸之路与军垦屯戍是李生兄弟。历代的军垦屯戍区,完全是按照丝绸之路沿线而分布的。这就是:以军屯田积谷,积谷养军养路,以军筑路护路,以路之税收而饷军,以路之商旅而富民。兵强则田广路壮,兵弱则田少路萎,诚可谓军与田,田与路相依为命,一枯皆枯,一荣皆荣矣!新疆几千年屯田伟业,保留下来大量历史遗存,为西域治理提供无线价值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