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流行35岁现象,谁是推手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4月24日《中国青年报》)年轻化,为中国的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毋庸讳言,与之相伴相生的干部职务犯罪的年轻化趋向,也一次又一次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敲响警钟。有多少年轻干部在起跑线上摔倒,受到伤害和损失的不只是他们个人,还有他们的家庭和整个社会以及*的事业,令人痛心,叫人扼腕。也许48岁荣升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国家统计局局长,在宝座上仅仅7个月就落马的邱晓华能算他们的“杰出代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陷入升得早、提得快,也爬得高、摔得惨的怪圈?笔者认为:至少一些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三种歧视(抑或隐患):第一,看学历不看能力,存在学历歧视。盲目迷信学历的地方应该不少。别的不说,在招录国家公务员上,没有几个地方没有设置学历框框的,全国究竟有多少具备真才实学的人被拒之门外?受社会大气候影响,这种唯学历论英雄的思想流*,容易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发作。于是乎,年纪轻轻,能力平平甚至平庸,却怀揣烫金证书的“人才”,就被请进干部队伍,大红大紫。而那些能力超群,却没有“本本”的人才,只能空有千里马之能,苦叹伯乐难遇。第二,看年龄不看本领,存在年龄歧视。就像《中国青年报》披露的那样,“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确实冷落了一大批人。有的地方选拔任用干部时,在执行干部年轻化问题上,未免过于生搬硬套、机械呆板,用和不用,划清线、一刀切。于是乎,实践经验不足、本领不大,却年纪轻轻的就成了宝,被喜新厌旧、低龄高配。而那些年富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本领超群的,却因为年龄“过了岗”,就被无情“驱逐出境”,挪窝没商量,只能乖乖给年轻人腾位子。第三,看背景不看前景,存在出身歧视。有的地方提拔任用干部,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不看有没有培养前景,而看有没有背景。于是乎,同样的高学历、同样的低年龄,谁有社会背景就会进步快、提拔快;谁舍得“投入”就进步快、提拔快;谁见风使舵就进步快、提拔快;谁投其所好就进步快、提拔快。而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老实巴交,却无任何背景的老*牛,则被视为“傻子”、“不可救药”,别看干工作离不了他们,而一到进步、提拔这些美事,只有靠边站的份。试想,被人戴着“变色镜”按上述标准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摔跤的几率怎能不高?!这样的年轻干部,不是靠真本事,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而是凭学历靠年龄倚背景得来的,一旦钻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空子“大权在握”,不在工作上,却在别的方面“吃得开”、“混得好”,最终摔跟头丢人现眼,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多年轻干部堕落,能全怪他们自己么?就没有各地曲解制度、失察、失管的原因么?干部队伍不是不能年轻化,不把有胆识、有魄力、有本领的优秀年轻人吸收进来,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如何代代传递?虽在接力过程中,难免个别“选手”跌倒,但不会改变整个接力一往无前的传递方向,如在选拔和管理上从紧从严,不是就可以降低滥竽充数的几率么?不是就可以降低因跌倒而延误传递的几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