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与北京有三小时的时差,清晨,阳光还未温暖塔什库尔干大地,孙超已经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温室大棚里忙碌了。
青椒、黄瓜、茄子、西红柿……,各种作物在温暖的大棚里竞相生长,这些平原地区最普通的作物,却是高原最难得、最宝贵的必需品。
孙超,新疆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今年是他在帕米尔高原的第23个年头。在去年公安边防部队的改革中,他原本可以拿着近万元复员费回河北老家,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吸引着、支撑着他,守在这远离家乡、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
23年坚守只因“我要为边防做点啥”
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位于平均海拔米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四季风沙,六月飞雪,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最低气温-42℃,水的沸点不足70℃,含氧量为平原的48%,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被地质学家称为“永冻层”。
“现在站里硬件设施和生活环境都越来越好。”红其拉甫边检站站长王现雷说,温室大棚的蔬菜在夏季基本实现了自足,“在高原,餐桌上的绿色与队伍战斗力成正比。”
如果时光退回到20年前,面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官兵们吃的所有蔬菜,都要翻越崇山峻岭,从多公里外的喀什市运来,每片菜叶都“像宝贝一样”。一旦进入帕米尔漫长的冬季,饭桌上的菜只有土豆和洋葱,因为吃不上新鲜蔬菜缺乏维生素,很多人皮肤干裂、指甲深陷、手脚蜕皮,还有不少人得上夜盲症。
17岁的孙超就是在这时从河北高碑店来到红其拉甫,看着荒凉的高原,加上心里想家,他躲在被窝偷偷哭了好几次,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好高好高的达坂,好冷好冷的冰山,好远好远的边关,当兵当到了天边边。”
但哭过之后,孙超擦干眼泪,决定“做点啥”。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来部队,就要为边防做点贡献。”孙超说干就干,他和战友们从改良土壤做起,用十字镐和小推车挖走3万多方砂石,又从几十公里外拉回土和羊粪,硬是将荒滩戈壁改造成适宜种植的土地。
由于高寒缺氧,孙超刚开始在红其拉甫种出的蔬菜要么不发芽,要么发了芽长不了多长时间就变黄枯萎,用孙超的话说:平原的技术在高原种西红柿只开花不结果,这里种的花生里面也只能长一颗豆。
此后,这份初心历久弥坚。孙超耗费10年心血,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攻克高原种植技术难题,成功种植20多种作物,结束了红其拉甫冬季没有绿色的历史。
二十多年间,边检站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孙超和他的温室大棚坚守如初。随着全站的建设发展,温室大棚也由最原始的“土坯窑”变成现在具备供电供暖和调光送水等功能的现代化大棚,被大家亲切称作“雪域江南苑”。
多次拒绝高薪工作:“不走!”
要说回家,孙超是最符合条件的,可他态度很坚定,“不走!”
“这个娃呀,就是‘傻’得很。”说起去年队伍改革期间孙超的态度,王现雷既心疼又欣慰。
在王现雷当时的内心,首先希望孙超能留下来:作为当时全站兵龄最长的老兵,孙超既是后勤保障工作的“主心骨”,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灵魂”,“他就是一面旗帜,有他在,队伍就稳定了一半。”
但是考虑到孙超常年两地分居,年龄也越来越大,王现雷多次劝他离队,“你不适合继续待在高原”。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但环境是人力所难改变的。
零下9摄氏度年均气温、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环境对身体伤害很大,边检站很多民警三十多岁就已经满头白发,还有很多民警患上高血压、心肌肥大等“高原病”。
期间也有人为孙超算了一笔账,如果当年离队,他可以拿到近万元复员费。面对家人的期盼,是拿着钱回去与家人团聚,还是继续在高原坚守?
“我也想过回家,可是部队培养教育我这么多年,不能在关键时候一走了之。”孙超说,自己从17岁来到帕米尔,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一想到离开之后就再也难回来,实在舍不得离开,生命总是有限的。我在高原工作了23年,我还想坚守下来。”
头发少了,头发更白了…
指甲塌了,指甲塌得更严重了…
这就是妻子对孙超的评价
而在孙超父母看来,儿子从普通农民家庭出身,有今天的成绩,都要感谢组织和部队培养,母亲叮嘱他:只要单位需要,就留下来好好干吧。
事实上,这不是孙超第一次放弃“机会”。早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就向他发出到乌鲁木齐工作的邀请,最终被他婉拒。年,河北老家一家生态园的老板从电视上得知孙超的事迹,想要高薪聘请他,也被他谢绝。
孙超割舍不下的,不止是对单位的感情,还有对当地塔吉克族乡亲们的牵挂。这些年,孙超在当地的塔合曼乡帮助塔吉克族乡亲们建起了50多座温室大棚,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让他们也能够吃上新鲜蔬菜。年,他还用自己钻研的养殖技术,帮助提孜那甫乡牧民艾米尔夏建立了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如今养殖规模已经达到近头。
戍边初心没有终点
队伍转改后,孙超一边继续自己的种养殖事业,一边钻研移民管理知识。在他看来,从公安边防部队转隶移民管理系统,不止是身份的转变,还意味着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因此,孙超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全能型”民警:既要做精本职,又要随时做好向业务转型的准备。
转型相当于重生,特别是对年近40岁的孙超来说,长期在高原生活导致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得厉害,加上之前很少接触过边检业务,转型之路更是困难重重。
为此,孙超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白天工作任务多,他就抓紧工作间隙和晚上休息时加班加点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队伍改革以来,红其拉甫边检站始终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队伍思想最稳定的基层单位之一。受孙超事迹感召,还有一大批见习新警志愿申请前往帕米尔高原,加入新时期移民管理队伍。来自河北秦皇岛的新警冀志艺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守边就要像孙超一样到帕米尔去,让青春更有意义。”
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孙超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会一直坚守下去!戍边初心没有终点,如果非要加个期限,我的目标是一辈子。”
致敬!那些默默奉献,默默守护人民的人!
—END—(转自: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