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和喀什市有班超广场,矗立着班超的雕像,还有他的简介和浮雕,叙述着他在西域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些他的故事吧。
汉明帝靠文治武功击垮北匈奴之后,并没有“刀枪入库”,遂命窦固与耿秉率军一万四千骑出击车师各部。他的判断是对的,东汉王朝经营西域的时机到了。耿秉率部深入车师后部,后部王安德立马来降,前部王为安德的儿子,亦随其父归降,整个车师地区属于东汉。
与此同时,班超在西域南道诸国积极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班超仅率三十六人,来往于诸国之间,轻易的诛杀匈奴使者和于阗巫师,使西域各国归属东汉。之所以能如此,班超个人的因素固然起了不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西域各国早就希望与汉朝恢复联系,希望汉政府赶走匈奴,所以班超所到之处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配合,得到西域各国的拥护和支持。但是,无论如何紧靠一个排的兵力打下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家当然不是简单人物,后来由“排长”破格升任“省部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就是跟着班侯一起进西域的那些兵们,后来也因“功在国家”都发迹了。
但是,这次西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只维持了两年多,永平十八年(85年)一月,窦固率大军返回后,在北道,匈奴北单于遣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反攻车师,在南道,焉耆王勾结疏勒国王,乘乱杀害了西域都护陈睦。在这场众寡悬殊的争夺战中,汉屯兵仅数百人,坚守不屈,“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当耿恭率军在西域兄弟民族的支援下,浴血奋战时,东汉朝廷由于明帝去世,放弃西域的论调再次提出,朝臣杨终等人认为:“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城”。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反复,这种反复恰恰会给有准备的人以机会,于是,班侯爷的时运来了。
对关宠等人的求援,朝廷及关陇地区大员们置若罔闻,只有司徒鲍显力主援救。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两万之众,被誉为“节过苏武”的耿恭在援军救护下,幸免于难。自此朝廷“听还徙者,悉罢边屯”。当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无意顾及边事,之后章帝恐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下令班超撤回洛阳。与班超并肩作战的西域人士激烈反对,班超一行返至于闻,当地兄弟民族群情激愤,坚决阻止班超东归,“互抱超马脚不行”。班超为这种诚恳的挽留所感动,同时也认识到,他一撤退,匈奴势力将立即统治整个西域,东汉政府几年来经营西域的成就将付诸东流。于是他不顾汉章帝的旨意,决定重返疏勒。但疏勒部分城池已经降于匈奴支持的龟兹。
班超平定疏勒后,又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攻取姑墨。同时为了获得朝廷的谅解和支持,上书汉章帝,报告在于阗、鄯善等地支持下,争取统一的有利形势,反映西域诸国“倚汉与倚天等”,渴望统一,要求摆脱匈奴羁绊的迫切心情。并陈述自己“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的不可动摇之志。当时北匈奴“党众离叛,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四面为敌”。东汉窦宪的大军,屡次出击,给予匈奴重创,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汉章帝见其功可成,也改变初衷,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不仅派徐干等前来增援,而且对李邑之流的破坏活动也给予严厉斥责,使班超无后顾之忧,积极组织联系各城国进行统一的活动。西域西南南部大部分地区复听命于班超。
自永平九年(76年)汉章帝下令撤回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到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率领少数官兵,以疏勒为基地,坚守西域十五年。在此期间,他平定了疏勒少数首领的叛乱,击败了莎车、康居、月氏的侵袭,也挫败了其他东汉官员的诬陷,逐步扩大了东汉政府在西域的势力,迎来了东汉政府第二次对西域统治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