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特别报道“重返出发之地”,以记录“回归再出发”的学子。
白皙的皮肤,清秀的面容,可爱的娃娃脸让如先古丽吐尔孙至今看上去依旧像个学生,亲切感十足。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她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告别象牙塔,走上工作岗位。
不同的是,她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重返出发之地,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如先古丽在与学生交流。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时间的指针拨向年,年仅5岁的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夏依勒克村的小古丽,开始踏上了每日步行1小时的求学旅程。年,六年级的如先古丽第一次离开生活了11年的家乡,先坐大巴车去喀什,再坐火车,两天一夜,来到乌鲁木齐。那年,她考上了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的内初班。
年,初中三年级,如先古丽第一次离开新疆,坐了70多个小时的火车,前往离家五千公里外的哈尔滨。那年,她考上了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的内高班。
年,18岁的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公费师范生,如愿来到繁华的首都。
年大学毕业,见尽繁华后,她收拾好行囊回到家乡。
从在乡村受教,到考学外出,到成为一名知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再到毕业后回到家乡教学,在如先古丽看来,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我的家乡环境艰苦、发展落后,正是因为国家对新疆的优惠政策,一批像我这样的幸运儿才有机会从小学就可以直接走出来,到经济、教育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城市去求学,去开拓视野。如今,学成归来,我理应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谈及自己的理想,如先古丽在接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