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百年发展实践经验总结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类通过劳动创造自身,“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但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还面临着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问题。而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后发劣势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难题。主要表现在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现代与传统接续的困难,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变化等。其二,时空压缩带来的难题。时空压缩是反映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进程中的时空特征概念。时空压缩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一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年至年时间才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劣势的制约,在实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把发达国家在年至年中分阶段产生的问题集中爆发,带来了诸多发展的危机。这两种正面和负面效应必定给发展中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增加难度。其三,发展与代价带来的难题。要发展进步就可能付出代价。特别是在时空压缩背景下,发展与代价的时差逐渐缩短,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发展成果的同时,可能马上就会面临惩罚,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能源短缺、通货膨胀等。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三大发展难题,很容易导致三大发展误区。
一是认为利用后发优势就可以迅速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而忽视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民素质整体改造、提升、重塑的过程,其结果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造成社会结构失调、经济社会畸形发展。
二是认为模仿成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就可以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而忽视了自己国家历史和现实的特性,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构建合适的制度体系,从而丧失其独立发展优势,成为某些发达国家的附庸。三是受到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产生对西方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崇拜,自觉万事不如人,沉溺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和甘受奴役的境地。无论哪个发展中国家一旦陷入这些误区,其现代化进程必将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使国家和人民陷入各种发展陷阱之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中国式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和紧迫性,更需要从战略高度来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以便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具体要求。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性挑战。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挑战与机遇,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科学判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科学制定发展中的规划,确立应对发展中棘手问题的措施,与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科学发展本领,以解决当下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为出发点,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特别是在领导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确立科学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新发展理念》
作者:王立胜等著
定价:59.8元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编辑推荐
1.生动阐释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本书不仅明确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分析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其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义与重要性,而且探讨了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2.帮助读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把握新发展理念、运用新发展理念、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运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手、能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一个检验。本书对新发展理念的通俗解读、生动阐释、深刻探讨,能够给读者深入理解并践行新发展理念带来不小助益。
3.本书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解读是全新的、到位的、生动的、好理解的。
对新发展理念的五大方面,既分门别类地重点讲述,又综合起来整体剖析,是一本深入解读新发展理念的优秀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逻辑层面,分八章对新发展理念这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解读。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动力、目的、方式、路径、条件等的阐述,科学回答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具体内涵,既注重理论的学理性阐述,又注重理论的通俗性解读,旨在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真正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有益的参考,做到在具体的实践中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共同富裕的深意与价值。
王立胜,哲学硕士,法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
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中共昌乐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青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潍坊市副市长、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喀什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喀什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多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对策奖、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