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荟萃,文化机构云集,长宁区这片37.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69.36万常住人口,曾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年4月,长宁区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于年顺利完成中期调度任务。
百尺竿头,步步攀升。两年多来,长宁区充分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创建示范区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和重要抓手,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全球卓越城市和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样本与创新典型。
图说: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成立仪式官方图
服务国家战略,核心区位勇担当
厉兵秣马,只争朝夕。长宁区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现出了示范区的文化担当。
长宁区处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的核心区位,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功能区。
年10月,长宁区提出倡议,牵头长三角39个示范区(项目)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发布《虹桥宣言》与《合作章程》,并同步举办发展论坛、群文展演。年11月,第二届合作机制大会在安徽铜陵成功举办,今年下半年,第三届合作机制大会将交棒给江苏镇江。
文化馨香从上海中心城区弥漫到了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周边居民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体化的文化便利。“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巡演、版画巡展、阅读马拉松、全球文旅住宿大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来到了长三角地区,“四个一”项目让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
区域联动也在不断扩大。长宁区与北京市西城区每年联合举办馆际交流、馆藏精品展,与*克拉玛依、塔城市、喀什市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力争形成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一带一路”地区参与一体化、共建一体化的生动局面和良好氛围,携手共建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阔发展。
国以才立,*以才治,业以才兴。长宁区培育引进了一批文化领域领*人才和拔尖人才,头部主播李佳琦团队落户长宁,24位文化工作者被评选为区领*人才和拔尖人才,16位全国文艺类金奖个人受到区文化基金资助。
优秀公共文化人才也在长宁区成立大师工作室,京剧、沪剧、民乐、舞蹈、版画、根雕等10个名师工作室落地生根。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长宁区一直有着丰厚的舞蹈和美术资源,引入名家大师牵头的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普及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和平台。借助工作室举办的活动,文化艺术推向周边居民,甚至在全市、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力。
促进文旅融合,长宁模式强引领
长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虹桥路、新华路、愚园路、复兴路-衡山路(部分)四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72处文物保护单位,37家文博艺术类场馆,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多栋具有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说:程十发美术馆官方图
长宁区一贯重视文旅融合,从年起连续17年举办“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和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每年长宁区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既有“城市文化微旅行”“老洋房巡游”等日间项目,也有连续举办22届的德国啤酒节、上海动物园蝴蝶展等促进夜间消费活动,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贡献力量。
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旅行。长宁区文旅局副局长陈丰在首届五五购物节“局长带你游”、首届夜生活节、非遗会客厅等直播带货活动中,用直播形式宣传长宁文化,带动体验式经济,有力促进了消费回补。海派文化讲堂、线上手工课程等,开发出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长宁特色微旅行等云端销售,以常态化的线上文化推介活动,为市民精心挑选和讲述长宁文化故事,助力长宁区域经济逆势飞扬。
文旅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塑造着城市公共文旅空间。“愚园路街区”被列入上海首批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荣获“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最佳案例奖”……长宁区以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长宁民俗文化中心、长宁区图书馆等5家文旅融合试点单位,进一步丰富长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
经过2年多的努力,长宁区文旅局联合18家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的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各方积极出资源、出思路、出方案、出经费的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年3月,长宁区首次实现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首次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首次实现了全产业链集中展示,是公共文化及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全新尝试。两天会期共吸引家参展单位、家采购主体、1万余人次参加,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
今年,长宁区为打造“永不落幕的文采会”,开发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汇文采”,采用“数字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采购”的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建立精准对接、效能优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业态。
应对疫情危机,数字服务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遏制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渴求,反而催生出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的新常态。
闭馆整整50天后,长宁区图书馆终于在3月14日恢复部分开放。开馆当天不到9点,已经有迫不及待的热心读者前来大门口等候,并见到了疫情期间在其一楼大厅推出的“大白”神器——预约借书柜。
图说:预约借书柜官方图
市民读者可在“长宁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