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师口中的老师代代相传的大国匠心人民资
TUhjnbcbe - 2023/3/25 19:32:00

「本文来源:交通发布」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

向交通运输院校老师们

致以节日的问候

老师,您辛苦了

学生们说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讲述对象:交通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

讲述人:同济大学教师李玮峰惠英李林波许青段征宇

又是一年教师节来临。作为“中国交通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的弟子,我们特别感谢杨老师多年来的指导和帮助。杨老师的担当精神、宽广胸怀和高远境界,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铭记、感恩和敬仰。

在本科三年级参加“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时,杨老师与我们几名本科生在办公室讨论了近两个小时,从项目研究的宏观背景到文献阅读技巧的细枝末节,杨老师待人谦和、平易近人,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感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东援(右二)指导学生。

自年起,杨老师已指导了名硕士和76名博士,课题组培养了约名研究生。记得杨老师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时,日常事务十分繁忙,但对于交通运输技术方面的事情,他却一点不含糊,无论工作如何紧张,也要挤出时间指导学生。

在广东省惠州市做综合交通规划的时候,临近中期检查,团队六七个人住在惠州的宾馆现场办公。一天晚上,杨老师通知我们晚上7点讨论项目情况,然而由于他乘坐的飞机延误,我们本以为讨论会延迟到第二天早上,没想到他丝毫不耽搁,晚上11点多到达宾馆后,立即召集我们开会。

在听取简短的汇报后,杨老师从路网环放结构到公共交通线路布局,再到轨道交通通道预留,给我们逐一指点。这令我们感到非常震惊:杨老师竟对现状如此清楚,还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专业素养和职业敏锐性,通过简单的沟通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我们不由得对杨老师肃然起敬。

犹记得,杨老师在一次课题组会中不经意谈到30年前,他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地质测量实习,面对险峻陡峭的山崖、人迹罕至的小路,他经常坐着吊篮孤身探路。

后来我们还了解到,杨老师作为上海市援疆规划顾问专家组的专家,曾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赴*喀什指导巴莎公路建设。在援疆援滇的过程中,他和专家组成员走遍云南省16个州市、40多个县市,其中的惊险与艰苦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但在杨老师看来却是稀松平常。

杨老师通过躬身力行,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做研究,既需要方寸之间的匠心,也需要诗和远方的琴心;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国之大者”,也要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实际。因为同济交通人,要做看过最多风景的开拓者,要做勇立时代潮头的奋进者,更要做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奉献者。

一生钟情于教学一生致力于创新

讲述对象:国家教学名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鹿鸣

讲述人:西南交通大学教师罗大兵张祖涛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名为人师者所追求的理想,但能在讲台上坚持到80岁的师者并不多见,更不用说在其一生的执教生涯中获得过教学领域的“大满贯”: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年获首届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年、年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年获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特殊贡献奖。我们的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鹿鸣便是这样一位师者。

吴老师一生钟情于本科教学,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更多的学生。从年毕业留校工作,吴老师一直从事机械设计的本科教学工作。近80岁高龄时,吴老师仍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在记忆中,他讲了近60年的《机械设计》课程,只要第二天有课,他前一天就认真打好讲课腹稿,设计好推理、演绎的步骤,规划好课堂上的分分秒秒。

吴鹿鸣。

在教学中,创新是吴老师的永恒追求。从刚登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目前最新的教学模式,他始终坚持探索创新。

年,慕课开始进入我国。吴老师敏锐地感到,大规模在线教育将打破大学的“围墙”,让更多人受益。他虽然年近耄耋,但对教学的激情未减半分。这年冬天,年近80岁的他,为了早日上线《机械设计》慕课,亲自指导制作慕课PPT,连续两个月每天录制到凌晨一点多,同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

《机械设计》慕课共16个单元,吴老师亲自主讲了核心的10个单元,并大量引用中、英、俄、德四国最新文献及机械设计资料。年12月,《机械设计》慕课在“ewant育网”开放教育平台上线,次年9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年12月,《机械设计》慕课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除了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创新,吴老师还致力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多次提到:“机械,很重要!创新,很重要!设计,很重要!大赛,很重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

从年参与创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开始,吴老师就坚持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线,激励和指导一批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在他的影响下,我们把多年科技创新竞赛指导经验录制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课程》8门慕课。

在我们心中,吴老师一生钟情于教学,一生致力于教学创新,一生充满激情,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吴老师的精神、把他对本科教学一线的热情传承下去,我们要沿着教学这条路坚持走下去。

老师的家国情怀激励我勇攀高峰

讲述对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

讲述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师张洪

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建庭教授,在桥梁诊断与加固领域大名鼎鼎。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十余种桥梁检测、诊断和加固创新理论和技术,出版了11部学术专著,获得了6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荣获了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师从周建庭,机缘是我看到了网络视频采访。“就像人生病了会找医生看病治疗一样,桥梁也会‘生病’,我们要及时有效地找到桥梁的‘病症’,开出对应的‘处方’,延长桥梁的服役寿命……”

周老师这番话,引发了我对桥梁的浓厚兴趣:我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正好可以给桥梁“看病”。年,我考上了周老师的博士生,成为他培养的多名博士、硕士中的一员。

周建庭(右二)带领学生学习桥梁知识。

进入周老师的研究团队后,我听到一个革命老区大桥的故事,让我感动至今。

四川省平昌县是革命老区,秧田沟大桥是当地一座主跨70米的悬链线空腹式石拱桥。年,这座大桥的主拱轴线严重变形,桥梁检测机构鉴定之后建议拆除重建。这可把当地*府难倒了:如果重建,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公路工程改建进度,中断交通还会造成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这对当时的贫困县平昌县来说,是一大笔资金。

拆还是不拆?正在平昌县*府一筹莫展时,周老师主动请缨,带领课题组承担了秧田沟大桥整治工程,提出了5项综合加固整治技术。6年4月,秧田沟大桥竣工通车。经检测,加固后的大桥完全满足荷载营运要求。此后,周老师还带领团队为平昌县加固了5座危桥,节约上千万元资金。

“我国有多万座桥梁,维护好、修缮好这些桥梁,就是为国家节约资金。我们要把个人事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为我国桥梁安全保驾护航。”周老师的耳提面命,我始终铭记于心。

周老师是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也是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繁忙,每天“待机时间”很长。但无论晚上加班多晚,他都会在第二天7点半准时到达办公室工作。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在办公室、实验室穿梭,在全国各个桥梁专题会议中忙碌。即使在机场候机,他也会处理工作。

多年来,周老师带领团队以“持续努力推动我国桥梁安全监测、评价技术走向国际前沿”为目标,勇攀高峰、不断探索,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我们也跟随他,持续攻关桥梁科学技术难题,为我国桥梁建设贡献力量。

他用手中的喷枪教会我坚守匠心

讲述对象: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冠*、杭州技师学院特级技师杨金龙

讲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杭州技师学院教师陈彬彬

在很多人心目中,教师是手执粉笔的形象,是伏案耕耘的身影。我的老师——杭州技师学院特级技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冠*杨金龙,则以手中的一把喷枪,教会我坚守匠心。

年,我来到杭州技师学院学习。一到学校,我就被杨老师的优秀事迹所震撼。他从云南一个边陲小镇来到杭州,最终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颁奖台,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技能大赛冠*。他的励志故事和精湛技能,点燃了我心中对高技能的向往,成为我求学路上的灯塔,我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杨老师那样的人。

有了目标以后,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汽车喷漆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喷漆技术突飞猛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有收获,获得了多个奖项。

杨金龙(右)指导陈彬彬实践。

年12月10日,我代表浙江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的比赛。在比赛中,有一项考核是制作门板内外色模块,我在调色时出现一个失误,这让我的情绪有了波动,在进行后面的比赛时找不到状态。这时,我想起杨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高手过招胜在心态,没做好的不要纠结,先做好后面的。”我心情平静下来,状态也恢复正常。

公布结果的时候我喜出望外,我居然获得了汽车喷漆项目第一名!我跟杨老师讲述比赛时经历的心理波折,他告诉我:“功夫在平时,你做好一切该做的之后,一定会收获意外之喜。”

杨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还教会我要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在烤房进行喷涂作业。由于这是常规操作,我以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然而,当我使用喷枪时,由于气管内压力过大,气管“嗖”地一下从喷枪上弹了出来。在压力的作用下,气管在烤房里横冲直撞、飞来飞去,伴随着“咚”的一声,烤房的墙壁被砸出一个大坑。

我顿时惊呆了,要直接上手拔气管。杨老师看到后,疾步过来按住我的手说:“你知道这样做有多危险吗?出现任何情况都要先冷静,要有章可循、不能蛮干。”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但正是由于杨老师熟练掌握每一步操作,才会有这么快的反应速度。

如今,每次训练我都喜欢用杨老师用过的那把喷枪。它跟着杨老师,历经了无数次高温、无数次喷涂。握着它,我就格外踏实,仿佛能感受杨老师的力量和匠心。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我愿循着杨老师的脚步,走工匠之路。

老师们说

在我心目中,我的博士生导师邵春福教授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邵老师在日本留学、工作14年后,抱着为祖国交通运输事业作贡献的想法毅然携家眷回国,长期深耕在北京交通大学教学一线,主讲《交通规划》等专业课程,因治学严谨,在学生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邵老师始终教育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记得一位师妹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她家庭困难,是邵老师带头捐了1年的工资收入,并动员身边力量帮助她。在邵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师妹最终战胜病魔,如今已顺利毕业,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温馨的家庭。

邵春福(中)与学生们。

在我读博士学位期间,每天早上到实验室的时候,邵老师已经在办公室办公了;晚上我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邵老师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邵老师的勤奋努力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读博期间我发表了19篇论文,离不开邵老师的辛苦付出和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董春娇

博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继续与恩师张显库教授一起工作。能够时常聆听老师的教诲,并尽己所能回报老师的栽培之恩,我感到无比荣幸。

在追随恩师求学和相处中,我备受关爱和照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曾遇到论文发表过程中收到9位同行评审意见的情况。8页的论文,返回的修改意见竟有9页,虽然4位同行给出了肯定结论,但因有5位持否定意见,仍旧被拒稿。但恩师没有让我放弃研究成果,而是坚持指导我修改论文,最终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得以刊登。

张国庆与张显库(右)。

在留校任教过程中,恩师给予我很多授课和学术方面的指导。留校任教第一课,我担心缺少经验,不能呈现理想的课堂效果,恩师告诉我要在PPT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动静结合、逻辑清晰。在恩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堂授课,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张国庆

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的研究生导师——医院教授朱俐。从我本科在航海医学研究所实习开始,朱老师就帮助我逐步建立起严谨的科学思维。

研究生毕业后,我得以留校并有幸在朱老师的课题组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了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此后,学校给我提供了去复旦大学读博的机会,朱老师帮我卸下所有工作,让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博士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并在读博最后一年继续支持我前往加拿大交流学习一年。

朱俐(右)与骆倩倩讨论报告。

朱老师一直默默在我背后,助我前进的每一小步。在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时常教导我们不仅要“善其身”,更要“兼天下”,志在千里。我时常庆幸遇到这么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她赋予我的,是品格,是勇气,是判断力,是存疑不轻信的科研精神。

南通大学教师骆倩倩

年,我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引导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是我的专业课教师戎成。

年,戎老师带领我们参加“4G全网建设技术”技能竞赛。他帮助我们熟悉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等流程,把比赛可能遇到的多种情况全部排列组合,逐一攻克技术难关。

戎成(中)指导学生论文。

训练时最大的困难是核心网对接时突发的路由不通,戎老师条分缕析,教会我们冷静、迅速地找到失败设备,分段查找原因。在他的指导下,看似纷繁杂乱的路由条目逐渐清晰起来,团队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一切,让我对教师职业产生了一种崇拜和向往,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成为戎老师这样的人”。

幸运的是,毕业留校后我也成为技能竞赛指导教师中的一员,加入到戎老师的团队。如今,我也体会和感受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激情。我将以戎老师为榜样,带好每一项比赛,教好每一次实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沈秋艳

投稿邮箱:xww

zgjtb.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师口中的老师代代相传的大国匠心人民资